毛遂自薦的歷史人物簡介
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毛遂自薦的歷史人物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毛遂自薦的歷史人物介紹
毛遂(前285年-前256年),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雞澤縣人),其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趙孝成王九年,航拍邯鄲雞澤毛遂公園-視頻 精彩視頻航拍邯鄲雞澤毛遂公園-視頻 精彩視頻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2]。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十九人,尚缺一人。這時,門客毛遂自告奮勇,愿與平原君同往。平原君問:"毛先生至趙國幾年?"遂答:"三年"。平原君又問"先生若為圣賢之輩,三年未曾被人稱誦,是先生無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平原君心悅誠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國。
至楚國后,平原君贊頌毛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將毛遂視為上客。
后人將這段史實稱為"毛遂自薦"。用于比喻自己推薦自己。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門外(官橋火車站處),民國初年,修建津浦鐵路時,遷葬官橋車站西,現遷葬墓址尚存。
毛遂墓在滕州南
毛遂名揚歷史,婦孺皆知,但毛遂的墓地卻鮮為人知。據《滕縣志》記載:“毛遂,薛人也……卒后葬于薛。”古代薛國,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毛遂墓地就位于官橋鎮西南部、京滬鐵路西側約50米處。原址在官橋火車站票房處,位于薛國故城北城墻約350米處,宣統元年(1909年)
十一月建設金浦鐵路時遷往道西50米。1957年首次文物普查見有明代和民國初年碑碣各一通,“__”中被毀。1991年春,官橋鎮人民政府重修此墓,同年秋完成,墓為穹窿頂式,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王學仲所題“毛遂之墓”碑,兩側各有兩通側碑。1992年完成青磚小瓦的圍墻和大門建設,1998年夏又在墓前建設一座冒尖碑,高5米,錐形,四面書有大字“毛遂自薦”,臺階高1米。其墓地約0.3公頃,建筑面積30平方米。1977年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山東省旅游局和滕州市旅游局公布為“名勝古跡”對外開放旅游景點。
毛遂自薦的歷史成語典故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于與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看了毛遂自薦的歷史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