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發展歷史介紹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代瓷器發展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清代瓷器發展歷史介紹
清代青花瓷
清王朝統一后,采取了一些開明措施,如減免一些賦稅,對部分手工工匠廢棄"匠籍"制等,使制瓷業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種外,清代還創燒了許多新品種。但入清后,秀麗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產中最主要的產品。
順治青花
順冶時的瓷器胎子堅硬細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塵霧狀黑點。立器胎體厚重,底足多細砂平底,有的有細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內斜削;圓器胎體輕薄、滑潤,底足修成滾圓的泥鰍背,比較高深,兒乎沒有塌底現象;有的大盤是雙圈足或寬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醬口,無論圓器立器,底足都露較高的無釉邊。
順冶時紋飾一般很粗獷,滿繪器物。有幾種紋飾是順冶時所獨有的,如常見于爐、罐上的非常粗獷的云龍,龍粗大威武,只露出頭、身、尾等幾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狀云遮擋,好似兇猛的惡龍從濃黑滾滾的云中騰躍而出,其身忽隱忽現。這時也會有崇禎朝式的勾勒輪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號"云,常見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獸,獨角獸等;繪于盤、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內,有一定的情節。這幾種紋飾一般都畫得很滿,很粗獷,青花沒有層次。除這些本朝特有紋飾以外,常見紋飾還有玉蘭怪石、纏枝牡丹、雉雞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騎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鶴、博古等。
順冶朝時帶官窯款的瓷器很少,有雙圈六字兩行"大清順治年制"款及四字兩行"順冶年制"款,字體工整。民窯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無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清代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貴,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譽。康熙皇帝當政61年,是歷代皇帝中當政最長的一個,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貼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官窯生產。"臧窯"為康熙早期代表,"郎窯"則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與明代最大的區別是以民窯青花為主流,這是因"官搭民燒"成為定制,刺激了民窯的發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產品,造型及畫風尚有明末遺風,器口施醬黃釉的也常見,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澤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變化,且呈色穩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種標準的翠藍色過渡。早期青花書帝號年款的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見者多為干支款或書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齋堂款的。釉面多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間的產品,其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繪畫技法則借鑒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并成為后代的楷模。底款書本朝款識在中期成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數均為中期以后產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書本朝款,多書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及齋堂款。釉面多為粉白色和漿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則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產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淺淡灰暗過渡,有的似呈色不穩,出現暈散現象,類似雍正初年產品。表面釉色與雍正時完全一樣,均為青白釉。
清代雍正青花
雍正朝的官窯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時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調艷麗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點,青花色調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類瓷器有暈散,紋飾上有人工點出的小黑色斑點(永樂、宣德兩朝青花上的黑色斑點是自然形成的),沒有金屬光澤,也不沉入胎體;一部分仿嘉靖、萬歷的青花瓷深藍色艷,呈色穩定;還有一部分仿成化時的青花瓷,顏色淡雅閃灰。
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胎子堅致潔白,非常細潤,胎體輕薄,修胎非常規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潤,仿永樂、成化時的瓷器釉面潔白,仿宣德時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閃青(但這時的棕眼氣泡此宜德時的要小),仿嘉靖、萬歷瓷的釉面則是亮青釉。此時青花紋飾的總風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過枝花(從器外壁起畫,經過口沿,延續到器內壁,也叫過墻花)、過墻龍、八桃、蝠桃(取福壽意)等紋飾是這一時期開始或流行的。這時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層層的苔點,所繪人物從康熙時的大人小景變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裝飾,有時用排列整齊的瘦體梵文滿飾器面,亦是此時獨有。總體看,雍正青花構圖疏朗,簡潔明快,人物面目潔秀,花卉則細膩纖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樂、宣德等前朝的器型,還有一些具有本朝風格的器型,這時盤、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時的盤和碗有這一特點)。雍正青花瓷無論什么器型,線條都非常柔美、秀麗,比例協調,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設計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窯瓷器的款,字體基本一樣,應是一人所寫,楷款、篆款全有,字體潔秀規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雙圈畫得很規矩,幾乎看不出起落筆。
清代乾隆青花
乾隆青花呈色穩定,早期與雍正時無甚區別,常有暈散出廓的現象,中期則形成正藍呈色明快的風格,晚期則呈色略顯青灰。民窯中落齋堂款的,無論工藝或青花呈色,均可與官窯比美。乾隆青花瓷質早期與雍正基本一樣,胎質潔白細潤,晚期略顯遜色,官窯與民窯無多大區別。釉面仍以青白色為主,勻凈光潤,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窯中多見。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現。漿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漿胎是指明、清兩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細泥漿制成的胎體輕薄、色如米漿的一種瓷胎。康、雍、乾漿胎青花自成一體。康熙時胎體微泛土黃色,釉面多為粉白或漿白色,有細碎紋片,紋飾較一般青花細膩,底款多?quot;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葉等圖記款識。雍正、乾隆時漿胎青花胎釉與康熙無大差別,少數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紋飾則漸趨規矩圖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漿胎青花,但胎質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雜質斑點,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瑩潤。
乾隆青花紋飾題材豐富多彩,傳統的人物、動物、植物均有,古祥圖案到此時已規范化和普遍化,福、祿、壽寓意畫及多子、登科、見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種寓意的圖案中,成為以后各代工匠創作的楷模。其他贊頌和粉飾太平的紋飾,如歌舞升平、安居樂業、人壽年豐等,則是乾隆統治60年的必然產物。因乾隆喜歡作詩,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詩作。但以青花書詩者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清代嘉慶青花
嘉慶朝的青花顏色,大多深藍,也有淺談閃灰或稍微鮮亮點的,比較穩定,不暈散,但細看青花紋飾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飄在釉面上。有的紋飾相當精細,基本和乾隆朝差不多,不看款識,不易區分。
嘉慶時流行的紋飾有夔鳳、嬰戲等,其他常見紋飾還有云龍、龍鳳、團鳳、松鹿、錦雞牡丹、山水、八仙、仕女、人物、花卉、花鳥、三友、纓絡、魚藻、博古、暗八仙、福祿壽等。嘉慶青花胎子白細、堅致,后期略粗,釉面光潤閃青,漸稀薄,大器、粗器有"蕎麥地"及"波浪釉"現象。
嘉慶官窯瓷器出現帽筒,流行成套餐具、盤、碗、湯盆、溫鍋、蓋碗、茶具、罐、爐、五供、馬蹄形杯、格盤、水仙盆、賞瓶等。民窯青花瓷胎釉略粗,釉面青白稀薄;器型稍粗笨,多大瓶、大罐、盤、碗、小罐、筆筒、小瓶、格盤、四節盒、水仙盒等。紋飾多繪纏枝牡丹或纏枝蓮,中寫"喜"宇或"壽"字,還有山水、人物、花卉、博古、蟠螭等。款識多篆書,有的略規整,有的極草,有半邊宇或識不出來的款識。
清代的制瓷業,無論從質量、數量還是花色品種自嘉慶朝開始慢慢下滑,嘉慶早中期,乾隆皇帝退位,當上了太上皇,舊制卻不改,一切如故。此時瓷器制造不敢逾越半步,沒有創新,基本是乾隆時的老樣子,但品種遠不如乾隆時的豐富。乾隆帝去世后,嘉慶帝利用國蕩的機會,力圖振作,希望一掃乾隆晚年官場享樂腐敗的風氣,于是一方面懲冶貪官污吏,一方面減縮政府預算,官窯造器,便當然成為削減的項目之一。嘉慶四年(1799),將每年燒造官窯款項,由上萬兩銀減為5000兩;到了嘉慶十一年(1806),又從5000兩誠為2500兩;其后到了嘉慶十五(1810)十二月,更下令終止了嘉慶朝御窯廠的工作。因此現在市場上能看到的嘉慶官窯器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