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弘簡介
唐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李弘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李弘人物簡介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唐中宗,睿宗的兄。母親是武則天,妻子乃裴居道之女裴氏。永徽六年(655年)時,被封為代王;顯慶元年(656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廢,改立李弘為皇太子。后宣傳1:李弘溢于自己的母親之手,2::死賀蘭敏月之手,具體死于誰知手已無從查證。死后追尊義宗,謚號孝敬皇帝。李弘死后由其弟李賢為太子[1]。
唐朝李弘人物生平
高宗元子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將在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重召入宮,封為昭儀。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于王皇后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后因蕭淑妃因涉嫌巫蠱被廢除,王皇后也在不久因被陷害:涉嫌殺害安思公主被廢除。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李忠因謀反被廢為陳王。李弘由此成為高宗的元子(嫡長子)。同年,李弘與胞弟李賢被進封為親王,李弘為代王。
顯慶元年(656年),高宗詔令廢黜太子李忠,改立四歲的代王李弘為皇太子。后史書中有兩種說法:一是李弘被武媚娘殺害,二是李弘被賀蘭明月殺害。
仁孝太子
李弘幼為儲君,深得父皇寵愛與重視。高宗曾對侍臣稱贊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禮節,從不曾有過失。”李弘早年向郭瑜學習《春秋左氏傳》,讀到楚世子羋商臣弒殺君王的故事時,忍不住掩書嘆息:“這種事為臣子的不忍聽聞,圣賢經典應該記載垂范后世的好事,為什么要記載這個?”郭瑜回答說:“孔子寫《春秋》,善惡之事都加以記載,是為了褒揚善行以勸諫大眾,貶斥惡行以告誡后世。書寫羋商臣的惡行正是令其罪惡遺臭萬年。”太子又說:“這種事情,不僅講不出口,聽聞也不忍心,請讓我改學別的書。”郭瑜聞言稱贊太子仁德,隨即改授《禮記》。
李弘十分重視治學。龍朔元年(661年),李弘命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選錄五百篇編集成《瑤山玉彩》,得到高宗賞賜絹帛三萬段。總章元年(668年),李弘又請求追贈儒家先賢顏回為太子少師、曾參為太子少保。
李弘做太子期間以仁德著稱。當時朝廷大量征兵,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內沒有報到的士兵會被處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為此上書進諫:“臣聽說軍隊征兵,但凡沒有及時報到的全家都會被牽連,有的甚至沒被斷罪就被囚禁,人數眾多。但當中有因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賊、渡河遭難、畏懼逃亡、身負重傷等多種情形,軍法卻要連坐他們的親屬。(臣認為)軍法該兼顧實情,如果不是戰死就被定罪或者備注逃亡,并牽連他們的家屬,實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連坐之罪。”高宗批準了請求。
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行東都洛陽,命太子李弘監國。當時關中地區遭遇旱災,鬧起饑荒。李弘親自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充饑的人,就命令家仆發放米糧以保證供給。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姐姐,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得罪武則天而被廢黜殺害。兩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宮中,年齡很大了也未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后十分震驚,上書請求允許兩位姐姐出嫁,并希望將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準許。
久病猝逝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內外贊譽,但卻體弱多病,后期監國政務多由東宮官員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代為處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隨帝后出行洛陽,在合璧宮綺云殿猝然離世,年僅二十三歲(虛歲二十四)。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為皇帝,這是唐朝建國以來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先例,可見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與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愛親,死不忘君”詔令追謚李弘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禮儀厚葬于洛陽郊區的唐恭陵,百官服喪三十六日。高宗還親自書寫《睿德記》緬懷李弘,碑石樹立于陵墓之旁。
神位遷移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號為唐義宗,神位祔于太廟祭祀。景云年間(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號,玄宗準許,令撤銷義宗廟號,復以孝敬謚號祭祀。
看了唐朝李弘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