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人物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歷史人物司馬懿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三國歷史人物司馬懿主要成就
除軍事方面外,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后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筑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給關中不足。后來又大興屯田于淮北,穿廣槽渠,這些作為不但厚植了國力,也為日后統一華夏殿定基礎。
司馬懿在推廣屯田,特別是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約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轉為丞相軍司馬后,向曹操建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國一時“務農積谷,國用豐贍。”(《晉書·宣帝紀》)曹操采納這個建議僅兩年就駕崩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要使軍屯走向正規,大規模的鋪開推行當然是困難的。管理軍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都是在黃初年間(220—226年)設置的,說明軍屯走上正規是在曹丕時期。
曹魏軍屯推行很廣泛,但主要基地是設置在邊境駐軍地區,特別是在和吳、蜀的軍事對立地帶。曹魏和吳、蜀對立地帶的兩大軍屯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
上邽軍屯
曹魏和蜀漢的鄰近地區,如長安、槐里、陳倉、上邽等地,都設置有民屯和軍屯組織。其中,上邦的軍屯最著名。這個軍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馬懿上表倡議建立的,《晉書·食貨志》稱:“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主持具體事宜的是那時的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晉書·安平獻王孚傳》:“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余,待賊有備矣。”由此可見,上邦軍屯是在司馬懿、司馬孚兄弟的共同籌劃下開創的。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進攻天水。這時上邽軍屯上的小麥已經生長出來,有人主張“自芟上邽生麥以奪賊食”,魏明帝不從,“前后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多虧以上邽軍屯的小麥作軍糧,才取得勝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鄧艾又在上邽“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進行屯墾,都說明上邽軍屯的重要。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興修水利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筑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余頃,”收到了“國以充實”的效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洛陽,以資救濟。可見他在關中儲積有大量糧食。
兩淮屯田
曹魏和東吳鄰近地帶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時曾“開募屯田于淮南”。但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年),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第二年,司馬懿“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馬懿又在這一地區“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于潁之南北,萬余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于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晉書·食貨志》記載司馬懿、鄧艾創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說:“今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分休,且佃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土,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逆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于潁南潁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司馬懿和鄧艾所進行的大規模的屯墾,對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對增加曹魏的財力,支持與東吳的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國歷史人物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看了三國歷史人物司馬懿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