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歷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簡介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隋唐歷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隋唐歷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簡介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代皇帝,漢族。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歲。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年)封晉王。七年,遙授并州都督,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十年,長孫皇后薨逝,李治與同母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太宗親自撫養。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最終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隋唐歷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生平經歷
[傳統史家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但事實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岌岌可危,高宗剛登基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領土最大,有的史書稱為“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崩后,武則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宮中為昭儀。李治的皇后本來不是武則天,是王氏,后因為與蕭淑妃爭寵,引入武氏,最后兩人皆被武氏反食,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于是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為高宗母舅的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集團所容,武后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滅門。這件事情過后,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后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并稱二圣。
李治本性仁慈、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游獵,卻也無大志,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所以,唐高宗不是個事事稱職的好皇帝,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高宗后期的治世,有賴武則天執掌朝政。
根據史書記載,李治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時常無法下判斷,到晚年,眼睛幾乎全盲,曾請御醫秦鳴鶴(據考證來自東羅馬帝國)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后面大怒,認為要刺殺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則認為不妨一試,短時間內果真有效,但最后仍無法根治。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治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績(徐世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開疆拓土
唐高宗時,朝鮮半島分成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于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占平壤,滅亡高句麗。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羅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部護府于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一說里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武氏沉浮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在侍奉太宗之際,武氏和李治相識并產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后,武氏依唐后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不久高宗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后。對此,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李義府、許敬宗等卻迎合帝意,表示贊成;宿將李績則奏稱:“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在李義府等人的支持下,終于在永徽六年(655年)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不久,長孫無忌被迫自縊,褚遂良則被流放至更遙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里。
顯慶(656年~661年)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于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圣”。公元675年,唐高宗患的風眩癥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皇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唐高宗因而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約千余卷;并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權力。不久,高宗下詔:“朕方欲傳位皇太子,而疾速不起,它申往命,加以等名,可茲為孝敬皇帝”。 同時于4月13日(后上元二年三月十三日)詔令:武后攝政。公元676年12月,改元儀鳳,布施大赦天下。由此直至高宗駕崩,武則天全面掌控朝政,并親自造字“曌”。
看了隋唐歷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