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的生平經歷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國、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并在戰后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并擔任第一任總統。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戴高樂的生平經歷,歡迎大家閱讀。
戴高樂的生平經歷
夏爾-戴高樂,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國西北部邊境城市里爾。父親是耶穌會學校的教師,參加過1870年的普法戰爭,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非常強烈,對童年的戴高樂影響很大。戴高樂生性好斗,向往成為一個軍人。1909年,戴高樂考入圣西爾軍校。畢業后,來到駐阿臘斯的第33步兵團任軍官,受到團長貝當的青睞。他們的友誼保持了很長時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變得完全對立,雙方都認為自己代表了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戴高樂隨他的團隊參加了比利時境內的一次戰斗,負了傷;以后他在戰斗中又兩次負傷。1916年3月,戴高樂在法國東北部都奧蒙指揮一個連隊作戰時,中彈昏死在陣地上。貝當把他列入“陣亡”名單,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勛章,并且給予了這樣的評語:“該員在激戰中以身殉國,不愧為在各方面均無與倫比的軍官。”等到戴高樂醒過來后,他成了德國的俘虜,直到1918年11月德國戰敗投降,他才重獲自由。
戰后,戴高樂應募去波蘭同俄國紅軍作戰。他在回巴黎度假期間結識了餅干制造商旺德魯的女兒伊馮娜。1921年4月他們結婚,后來生育了3個兒女。第三個孩子即將出生的時候,戴高樂夫人被汽車撞倒而受了驚嚇,因此生下來的這個女兒是個白癡,取名安娜。安娜享受不到一般兒童所能享受的幸福,這使戴高樂夫婦在她身上傾注了更多的愛。戴高樂夫人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只要安娜能跟別的女孩一樣,我和夏爾甘愿舍棄一切,健康、財產、升遷、前程、所有的一切。”
1921年10月,戴高樂回國,先后在圣西爾軍校當戰爭史講師;在法國軍事學院學習;在特列爾的獵兵第19營當營長;在東地中海地區參謀總部和國防部總秘書處任職。
1937年底,他晉升,任坦克團團長。30年代,戴高樂發表了一系列軍事理論著述,論述了在未來戰爭中大量使用坦克以及機械化部隊與空軍、步兵協同作戰的必要性,竭力主張在法國組建有高度機動性的機械化部隊。
1940年6月5日,雷諾改組政府,任命戴高樂為國防和陸軍部次長。身為國防和陸軍部次長的戴高樂,堅決主張把法國政府遷往法屬北非,同法西斯德國血戰到底。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在英國廣播公司的播音室對法國發表廣播演說:“我是戴高樂,我現在在倫敦。我向目前正在英國領土上和將來可能來到英國領土上的持有武器或沒有武器的法國官兵發出號召,向目前正在英國領土上和將來可能來到英國領土上的一切軍人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發出號召,請你們和我取得聯系。無論發生什么情況,法蘭西抵抗的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決不會熄滅。”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時刻,它標志著由戴高樂領導的反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民族獨立的“自由法國”運動開始了。
1944年8月26日,戴高樂凱旋巴黎。當他來到凱旋門時,歡迎的人們擠滿了星形廣場和愛麗舍田園大街。他不時舉起手臂向含淚歡呼的巴黎人民致意。9月,他的政府遷回巴黎,他當選為臨時政府,著手重建滿目瘡痍的祖國。一年過去了,戴高樂深感“多黨制”對法國是一場災難,對三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更為不滿。
1946年1月,他突然辭職下野。他確信,目前的第四共和國很快就會垮臺,法國人民將大聲疾呼地召喚他重掌政權。這一估計大致不差,只是時間推遲到12年之后。在野期間,戴高樂一面撰寫回憶錄,一面注視著法國政局的發展。他一直站在反對派地位,反對新憲法,指責新憲法條文將使法國重蹈第二共和國時代動蕩的覆轍。1947年他發起組織法國人民聯盟,1951年成為正式政黨,在議會中占有120個席位。由于不滿議會黨團,該黨在1955年解體。戴高樂開始埋頭撰寫回憶錄,先后出版了第一卷《召喚》、第二卷《團結》,在第三卷《拯救》出版時,他已經重新執政了。
總統生涯
法國第四共和國政府頻頻更迭,政局動蕩,1958年5月法屬阿爾及爾又爆發起義,軍隊開始干預政治,有引起內戰的危險。戴高樂感到時勢要求他再度出山。5月15日,長期沉默的戴高樂發表一個聲明:“12年來,法國面臨種種問題,非政黨體制所能解決,國家一直處在這種災難狀態中。上一次,國家在危急存亡的關頭曾賦予我重任,領導全國救亡圖存。今天,當國家再次面臨考驗時,它一定知道我已經做好了接管共和國權力的準備。”6月1日,戴高樂就任,12月21日被選為法國總統,新憲法授予總統更多的權力,法國從此進入了第五共和國時期。
當時,法國軍隊陷入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泥潭中,戴高樂決心甩掉這個包袱,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他采取全民表決的形式,讓法國人民和阿爾及利亞人民決定是否賦予阿爾及利亞以自決權,結果70%以上的選民投了贊成票。這表明戴高樂的政策受到擁護。隨后,戴高樂制服了駐阿爾及利亞的法軍高級將領的叛亂,避免了法國的內戰,和平地完成了法屬非洲的非殖民化。
軍隊中的一些極端分子不能饒恕戴高樂這種“拋棄我們的阿爾及利亞兄弟”的“出賣行為”,轉入暴力和恐怖行動。后來至少發生了4起陰謀殺害戴高樂的事件,其中的兩次已經付諸行動。一次是1961年9月8日晚上,當戴高樂乘車從巴黎返回科龍貝時,突然被一片火力網包圍,幸好陰謀者埋設的90磅炸藥沒有爆炸,他的防彈車沖了過去。另一次是1962年8月22日發生在戴高樂乘車前往庫布萊鎮軍用機場的路上,路旁的兩輛汽車衛突然射出數百發子彈,其中十幾發子彈擊中了戴高樂那輛堅固的鐵雪龍防彈車,一顆子彈擊破后窗,在離他頭部幾英才的地方掠過。事后戴高樂回憶道:“令人難以置信的僥幸,我們誰都沒有中彈,那就讓戴高樂繼續走自己的路,履行自己的職責吧。”
戴高樂連續當了兩屆(11年)總統。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上。他一直反對美國對法國的控制,要求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內與美英同享決策權。這一要求遭到美國拒絕后,他撤銷了北約對法國空軍和艦隊的指揮權,進而退出北約。迫使美國撤出在法國的駐軍和基地。戴高樂反對大國核壟斷政策,法國于1960年3月自己制造原子彈獲得成功,并逐漸發展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獨立的核遏制力量。戴高樂充分利用法國的否決權,把英國排斥在歐洲經濟共同體之外,以便把歐洲經濟共同體作為他外交政策的工具,并發展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勢力。戴高樂主張東西方“緩和與合作”,出訪蘇聯和東歐國家,開始與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1月,法國不顧美國和它的大多數盟國只承認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這一狀況,宣布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法國不得不考慮這樣的事實,在亞洲,沒有中國的參加,就不能辦成任何大事。
與外交相比,戴高樂在內政方面的作為就頗為遜色了。在重新執政的最初幾年,他通過發行公債的辦法,緩和了通貨膨脹,穩定了貨幣;減少行政費用開支,提高商業稅,解除官方對商業的控制,使國民生產總值逐年上升,國家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增加。隨后,戴高樂拋出了一個又一個計劃,想使法國的經濟強大起來,但都沒有成功。到1967年情況急劇惡化。失業增長率急劇上升,工廠關閉或開工不足,工人和職員紛紛舉行示威和罷工。1968年5月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和工人運動,使戴高樂的威信急劇下降。翌年4月27日,戴高樂將地方區域改革方案和參議院改革方案交給公民投票表決,想以此獲得選民的支持,結果使他大失所望,有52%的選民反對他的改革方案。戴高樂當即宣布下野,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我將停止執行共和國總統的職務。這個決定自今日中午生效。”
戴高樂主義
戴高樂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國總統戴高樂制定的法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構想和指導原則。戴高樂主義就其本質而言可稱為法蘭西民族主義,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義思想、集權主義思想和獨立自主思想。戴高樂主義以謀求法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為政治目標。
具體措施
戴高樂主義以謀求法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為政治目標,具體實施有:
1、撤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改變法國在聯盟中對美國的從屬地位,維護民族獨立;
2、建立法國獨立的核威懾力量,打破美國的核壟斷;
3、同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緩和、諒解、合作"的關系,在東西方關系中發揮作用。積極推動中法建交;
4、建立一個擺脫美蘇控制,以法國為中心的,法德聯合為支柱的,由歐洲主權國家聯合起來的"大歐洲聯合";
5、實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積極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進法國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響。
看了“戴高樂的生平經歷”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