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的人物生平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維克多雨果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維克多雨果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國貝桑松(Besan?on)的一個軍官家庭。從中學時代,雨果愛好文學創作,對文學發生濃厚興趣,便開始寫詩。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志寫稿開始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并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
1819年,雨果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由于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后相繼出版《新頌歌集》和《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3年,隨著自由主義日趨高漲,雨果的政治態度發生改變,他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
鋒芒漸露
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Cromwell)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
1831年,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問世,這部小說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故事情節復雜,人物性格夸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
低迷時期
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Academie fran?ais)。
1843年,雨果創作的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在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而遭到失敗。
1845年,雨果被路易·菲力浦封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
1848年六月革命后,雨果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雨果投票支持拿破侖三世。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不斷地創作文學作品對拿破侖的獨裁政權進行斗爭。
1852年,雨果出版了一本辛辣嘲笑拿破侖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侖》,同時還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
1853年,雨果文學作品中著名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懲罰集》充滿革命氣勢,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鼓舞愛國志士反納粹的斗志。
1856年,雨果出版了詩集《靜觀集》,詩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寫了《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這封信已經選入了中國多個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
晚年高峰
1862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問世,書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小說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1870年3月,拿破侖三世垮臺后,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在普法戰爭期間,雨果以激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斗爭,他發表演說鼓舞人民斗志,并報名參加國民自衛軍。
1871年,雨果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1年3月,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并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后,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員,并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
1872年,雨果刊行詩集日記《兇年集》,表達了對普法戰爭和在巴黎公社時期的思想感情。
1874年,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問世。雨果自1862 年時開始創作,1872年完成,以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中驚心動魄的歷史內容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斗爭規律。書中封建貴族的兇狠殘暴、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革命氣氛、共和軍的英勇善戰,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1876年,雨果當選法國參議員。
1878年,伏爾泰去世100周年紀念日時,雨果發表演說熱情頌揚伏爾泰,受到民眾熱烈歡迎。
1883年,雨果完成《世紀傳說》。雨果自1859年開始創作《世紀傳說》,直至1883年完成,全書共3卷,以圣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與世長辭。法國人民為雨果舉行國葬,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雨果的作品
雨果的詩歌
雨果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一共寫下了26部詩集。在世界詩歌史上,雨果應該占有著一個突出的席位,因為他的詩歌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人類基本感情的雄辯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擁有政治的和社會的神話”( 埃唐·皮孔《世界文學史》)。
1、基本主題:
對自由的向往;對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情支持;對暴政的揭露與反抗;對貧富分化的現實的關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嚴正態度;對人生、愛情、自然景色的感嘆與歌頌等。
2、藝術成就:
(1)開拓了詩歌領域,無論抒情、諷刺、寫景、詠史,還是哲理沉思,寫來都得心應手;
(2)富于激情,時而莊嚴凝重,時而氣度恢宏,風格豪放闊大,洋洋灑灑;
(3)將對比原則用于詩歌創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詞語、結句出人意料,對比強烈;
(4)善用同位語隱喻,如“心靈一牝狼”、“歐洲一巨人”,將抽象概念和具體意象相結合,產生新的含義,與象征手法一脈相通;
(5)想象力豐富,伊甸園的瑰麗、東方之夜的輝煌,都寫得五光十色,連無生命的東西也具有生命形態;
(6)語言豐富多采,韻律運用自如,能以牧歌寫情詩,以頌歌寫哲理沉思,與象征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和雨果小說創作的里程碑。
流浪藝人愛絲梅哈達是一位美麗動人、心地純潔的吉卜賽少女。當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廣場載歌載舞歡度“愚人節”時,圣母院副主教克羅德對她動了淫心,當即指使他的養子、圣母院畸形敲鐘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邏的國王衛隊長弗比斯救下,她隨即愛上了這個輕浮而又負心的軍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眾,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將水送到他的嘴邊。當愛絲梅哈達與弗比斯幽會時,克羅德扮作妖魔刺傷了弗比斯,并嫁禍于愛絲梅哈達。愛絲梅哈達因此被判絞刑。愛絲梅哈達寧死也不愿屈從于克羅德的淫威,拒絕了克羅德的以貞操換生存的無恥要挾。行刑之日,伽西莫多從法場少女搶入圣母院樓頂避難,日夜守護著她。當法庭無視圣地避難權決定逮捕少女時,乞丐王國的流浪漢們聞訊攻打圣母院,國王下令鎮壓。混戰之中,克羅德將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從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絕后,克羅德將少女交給了追捕的官兵,親眼看著少女被絞死。絕望的伽西莫多認清了克羅德的真面目,將他從樓頂上推下摔死,自己則抱著少女的遺體默默死去。故事離奇曲折,充滿懸念,感情充沛。情節經常中斷,小說中常夾雜大量非小說因素,插入大量議論。
《巴黎圣母院》通過以15世紀巴黎社會生活為背景的歷史陳跡的再現和三個主要人物的悲劇,暴露了邪惡的宗教勢力的黑暗、封建專制司法制度的殘酷,揭示了禁欲主 義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墮落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揚了博愛、仁慈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原名《苦難的人們》)
作者宣稱力圖“把一切史詩融合在一部高級的、終極的史詩中”,這部史詩表現“從惡到善、從非正義到正義、從假到真、從渴望到覺醒、從腐朽到生命、從獸性到責任、從地獄到上天、從虛無到天主。”
小說共分五部,分別是:“芳汀”、“珂賽特”、“馬呂斯”、“卜呂梅街的兒女情與圣安東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讓”。小說故事發生在1815到1833年間。全書110多萬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讓。
貧苦的失業者冉阿讓本是一個修樹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幫助姐姐養活七個孩子。失業后,為了七個孩子,他偷了一塊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獄未遂,被加重處罰,總共在監獄中度過了十九個年頭。冉阿讓終于出獄后徒步來到狄涅城,人們對待他“連狗都不如”,只有該城的主教米里哀熱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來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讓對社會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銀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愛的一對銀燭臺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讓受到感化,從此立志行善。
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在蒙特漪市大辦福利事業,使該城迅速繁榮起來。在他的工廠里,有一個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騙失身又遭遺棄,把私生女珂賽特寄養在巴黎附近一個酒店主德納第家里。為了按時給自己的女兒寄去撫養費,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廠開除。芳汀只好淪為妓女,飽受侮辱。馬德蘭在芳汀病死前答應把她的女兒撫養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被判終身苦役的冉阿讓再次伺機逃出監獄,出重金從德納第夫婦手中接走了珂賽特。他們來到巴黎,先隱居在貧民區,后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讓到修道院里當了工人,一直在此撫養珂賽特長大成人。
八年后,珂賽特和信仰共和主義的青年馬呂斯發生了愛情,但遭到馬呂斯祖父的堅決反對,馬呂斯深感悲觀失望。 1832年6月5日 ,巴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人民起義,出于對共和主義的信仰,也因為愛情上的失望,馬呂斯參加了街壘戰。冉阿讓前來參加街壘戰的救護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義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讓請求起義者讓自己處決沙威,但他私下里卻把沙威放走了。街壘戰失敗后,冉阿讓通過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馬呂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發現了冉阿讓,打算在冉阿讓把馬呂斯送回家后再將他逮捕。但是,冉阿讓多年從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極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納河自殺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讓成全了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事。但當他主動向新婚夫婦說出自己的身世后,卻遭到了他們的誤解和疏遠。冉阿讓在孤獨中日漸衰弱。最后馬呂斯夫婦認識到了冉阿讓德行的崇高和偉大,并前來看望他,但冉阿讓此時已經衰老不堪了。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哭泣和擁抱中,冉阿讓離開了這個悲慘的世界。
在《悲慘世界》中,雨果以酣暢淋漓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共和黨人起義,塑造了一系列共和黨人的英雄形象。他們雖然都英勇地犧牲了,但是他們身上為人民而戰的精神卻永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總之,雨果在《悲慘世界》里,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下層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遭遇以及資產階級法律與人民為敵的本質。但作家又把“仁慈”、“博愛”當作一種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充分表明了雨果人道主義的內在矛盾。
看了“維克多雨果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雨果的生平簡介
2.雨果的資料簡介
3.雨果·卡佩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