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有哪些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西漢第七位皇帝,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
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有哪些
漢武帝時的名臣除了衛青、霍去病、李廣、霍光、張騫、主父偃等人外,還有司馬遷、司馬相如、董仲舒等人。司馬遷的父親也是一位史學家,但是司馬遷的一部《史記》讓司馬遷名垂千史,司馬遷被后世譽為歷史之父,因為他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游歷天下,幾乎踏遍了西漢的各個角落,回到長安后入朝做了郎中。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病重,彌留之際告訴司馬遷祖先從周朝開始就是太史,因此讓司馬遷積極向上,坐上太史職位,然后將他要編寫的著作完成。司馬遷在長安任職結識了許多賢能之士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安國,所以司馬遷做《史記》時給與了孔子高度的贊揚。漢武帝對司馬遷也是重用的,但是司馬遷最后因李陵之事慘遭宮刑,在屈辱中完成了《史記》,但是司馬遷之后再無出現。司馬相如則是西漢時期的辭賦家,有道家的思想,漢武帝時經常讓作賦,當然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民間很有名氣。
還有董仲舒是西漢時期的思想家,董仲舒是崇尚儒學的,但是他在諸子百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儒學思想。漢武帝時董仲舒還是一個儒生,因為竇太后推行黃老之術,因此董仲舒沒又做官,但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征求治國防落,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張,很好的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因此被漢武帝重用,先是為劉非的國相,后又是劉端的國相,但是后來回家著書,漢武帝每逢大事,都會讓人去他家里征求董仲舒的意見,因此十分受漢武帝的重視。
竇太后與漢武帝的關系如何
竇太后與漢武帝均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兩人皆有政治才能,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竇太后與漢武帝乃祖孫關系。
竇太后出身貧寒,年幼便以家人子的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后,后被呂太后賜給代王劉恒。雖然她開始并不情愿到代國,可這一去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受到劉恒的獨寵,劉恒登基后她被封為皇后。她的兒子劉啟登基她被尊為皇太后,之后漢武帝劉徹即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后。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天資聰慧,有政治才能。在其母王皇后和館陶公主的幫助下登上太子之位,景帝逝世后,年僅16歲的他便登上大位。然而此時的漢武帝還受到兩股勢力的壓制,一個是外祖母竇太后,一個是母親王皇后。經過他的堅忍和努力,最終成就了西漢的繁榮。
漢武帝即位時,因為年紀太小,初期在朝政上有祖母竇太后聽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這讓初登大位的漢武帝多少有些怨言。但他們二人最大的問題還是政治上的理念的不同。竇太后喜好黃老思想。而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劉徹卻渴望改革當下的一些禮制規范,他認識董仲舒后決定推崇儒術。而這一思想正好與竇太后的黃老思想是相左的。這引起了竇太后的不滿,強制干涉他停止了改革。漢武帝對此有怨言但他知道自己沒有實力與祖母抗衡,他開始堅忍,不露鋒芒。最終在竇太后離世后,他掌握大權,開始了他的執政生涯。
漢武帝對竇太后干涉朝政雖然有怨言,但他也感謝竇太后在初期幫自己穩定了局勢。
漢武帝的乳名叫什么
漢武帝的乳名就做彘,這個名字是有來源的。據說是漢武帝的母親懷漢武帝的時候夢見赤彘從云中直下降入宮中,并且有赤龍遮擋了宮殿的窗戶與門,又夢見有神仙將天上的太陽送給她。根據漢武故事中的記載說漢高祖也曾托夢給劉啟讓他給這個新生兒叫做“彘”,所以漢武帝的乳名便是如此而來。
但是隨著漢武帝的成長,他的聰明才智與傲人的天資就顯現出來,他能過目不忘且對于政治軍事都非常的有興趣。漢景帝非常疼愛這個兒子,覺得“彘”這個字已經不能匹配如今的兒子,于是將他改名為劉徹。“彘”這個字在古代雖然是表示聰明的意思但也有豬的含義,而豬是又臟又懶的動物不是很雅觀。“徹”代表著聰明通透的意思,也寄予著漢景帝對劉徹的希望。
漢武帝時七歲的時候改名,也正是這一年漢景帝廢黜了長子劉榮,將劉徹立為太子。劉徹自己也非常對得起漢景帝給的這個名字,非常得漢景帝的寵愛。漢景帝逝世之后劉徹就登上帝位,從此他的乳名就成為了過去,除了太后再也沒有人可以叫他的乳名。
漢武帝的這一生就是一個傳奇,他是中國帝王史上排的上名號的明君。他的許多措施不僅對當時產生了影響,更是惠及了后世的人民,也讓千秋萬代牢牢地記住了這位帝王。
看了“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有哪些”還想看:
1.平定西漢七國之亂有哪些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