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簡介及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孟子的簡介及著作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孟子的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今山東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汲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于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為“亞圣公”,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 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公子慶父的后代,公子慶父之子公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齊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縣),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大事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于此時孟子
周顯王12年魏惠王13年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于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名言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齊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游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山東鄒城孟子故里周顯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慎靚王1年魏后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孟子墓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齊宣王 8年 楚懷王 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于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與淳于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于此時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于此時
孟子主要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