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黃道婆是哪里人?
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于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探討的是:歷史上黃道婆是哪里人? ;具體內容如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黃道婆,是婦孺皆知的一位紡織能手,她一手掣三綻,錯紗提花,日產匹布的紡織技術,傳遍江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的民謠,不脛而走,“松江布”也因此而名聞遐邇。
然而對這位首創紡織技術革新的黃道婆,其人其事的傳說卻各有不同。一種傳說,認為黃道婆是上海烏泥涇(現上海縣龍華鄉華涇鎮)顧姓家的童養媳,生年約為公元1270年。16歲那年,她同村里的另一位叫阿明的姑娘,兩人瞞著婆媽,偷偷去龍華鎮趕赴廟會游玩。廟會上萬商云集,熱鬧非凡,當她倆看到五光十色的棉布攤時,頓覺眼花繚亂,手摸棉布,細密柔軟,愛不釋手。經過打聽,才知道這些棉布,是從海南島崖州地方販運來的,叫“黎錦”。黃道婆想到自己曾受婆媽的虐待,沉寂的心靈深處,萌生了到海南學習“黎錦”工藝的嫩芽。
一次偶然的機會,烏泥涇停泊著一艘來自遠方的貨船。黃道婆知道了,便約好阿明姑娘,兩人摸黑遠離了婆媽的虎口,溜進了這艘貨船。途中受盡了種種非人的折磨,阿明不幸死去,幸存的黃道婆,輾轉來到海南島,經過幾翻周折,總算找到了崖州,拜黎族姐妹為師,經過30多年的苦心學習,練得一身好手藝。學成之后,她辭別親愛的黎族媼娣,重回烏泥涇,傳播她的紡織技術,有詩為證:崖州布被五色繅,粗霧紃云燦花草。
片帆鯨海得風歸,千軸烏涇奪天造。
(詩見清同治《上海縣志》)
里人張之象得悉黃道婆歸來的消息,感泣悲慟,為她立祠于張家灣,不幸被毀;后又有張所望(明山東布政使)重建于寧國寺兩,稱“先棉祠”。另一種說法是,黃道婆既受婆媽虐待,又遭官府逼迫,夤夜偷渡黃浦江,羈留于浦東一所道院里,后隨海南島云游來道院的師姨去崖州。郭伯南、劉福元的《新編中國史話》和徐立亭等人的《中華五千年》都采用了這種說法。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黎族簡史》說:她在崖州40年,在學習過程中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與技術,對我國棉紡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歷史上黃道婆是哪里人?
兩種說法略有不同,但黃道婆是上海烏泥涇人,這一點,是有根有據、無可非議的。但近來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說黃道婆是海南島人,大概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八歲的娜鄔(姑娘)黃道婆。私下結識了一個名叫得曼的男青年,兩人朝夕相處,海誓山盟。這事給峒公(族首領)知道了,被認為是血緣結親,破壞規訓,逼迫黃道婆離家,幽禁在深山洞穴內,得曼知道后,屢次設法相救,然峒公禁守嚴密,未達到目的,只能偷偷以食物佐助,達20年之久,峒公去世后,黃道婆才被放出山洞,然已雙鬢斑白。從此,她出家為道,遠涉印度、南洋等地考察,學到不少播種木棉、紡織、染色等技術,后來又隨海舶來到上海,時正值元朝江南木棉提舉司催征“貢布”緊逼,民怨載道之時,她就落腳于烏泥涇,后終天年,墓筑于錢糧廟(現華涇鎮北一里許)西側,據清同治《上海縣志》記載有元朝惠州(今廣東惠陽以東沿海一帶)知府王逢的詩句,兩首詩是這樣寫的:前聞黃四娘,后稱宋五嫂。
道婆異流輩,不肯崖州老。
道婆遺愛在桑梓,道婆有志復赤子。
荒哉唐元萬乘君,終靦長衾共昆弟。
從兩詩含義來看,稱道婆為“異流”,遺忘了自己可愛的家鄉,又不肯“老”在崖州。而有志于造福炎黃子孫。而又始終稱她為“道婆”而不冠以黃姓,似有來自海南島的可能,但證據也不足。更重要的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前聞黃四娘”,說明在黃道婆以前,就有人在這方面下過功夫。“后稱宋五嫂”在黃道婆以后,又有人加以發展。可惜有關“黃四娘”與“宋五嫂”兩人的史跡記載,比黃道婆還要少,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她倆的民間傳說。
無可置疑的,處于兵燹連年、民不聊生的南宋末年,一個農村弱女子,有心于紡織技術的創新,含辛茹苦,飄洋過海,成名流芳于后世,實屬難能可貴。然這位惠州知府的留言,不無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于年代久遠,史料缺乏,所以關于黃道婆的籍貫、身世、業績,都沒有一個完整、可信的說法。但她在中外歷史上作為一個杰出的革新者的地位,卻是世所公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