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之劉伯承簡介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開縣(今屬重慶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中國現代杰出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有“川中名將”、“軍神”的稱號。下面是十大元帥之劉伯承簡介。
劉伯承,1892年生,四川開縣趙家鎮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戰略家、戰術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被譽為“軍神”。
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后留學蘇聯,先后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參與指揮陽明堡戰斗、長生口戰斗、七亙村戰斗、響堂鋪戰斗和反六路圍攻,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破襲正太路,指揮關家垴戰斗,給日軍予重大殺傷。
解放戰爭時期, 劉伯承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5年與鄧小平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采取軍政雙管齊下的攻勢,挫敗頑固派的進攻,使高樹勛率新八軍起義。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與鄧小平率部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全國內率先發起反攻,使解放戰爭我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1948年發起鄭州戰役、襄樊戰役。淮海戰役期間,為總前委,指揮中原野戰軍12萬人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4月20日參與組織、指揮渡江戰役,隨后又發起西南戰役、成都戰役,同時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
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1973年失明,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后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