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大學》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啟迪意義。
大學的基本概述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親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于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
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大學》寄托了古人內圣外王的理想。文中所引的康誥、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內容基本非用其本意,體現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時“斷章取義”的特點。
“大學”,就是治國安邦的學問,后人將《大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是“大學之道”的總綱,意思就是,做治國安邦這種大學問的方法在于,提倡和發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為奮斗目標。
“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有關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是一步步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完善了,才能讓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國家安定繁榮;推而廣之,達到天下平定。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大學的應用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后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
大學之道
[6]古人注解大學,大都將「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列為三綱,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為八目。雪廬老人講大學時,則以「在明明德、在親民」為兩綱,各領四目,明明德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親民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謂為兩綱八目,而「在止于至善」一句即為兩綱的總結,意謂明明德與親民實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學之道,也就是成了圣人。如此講解,深合經文章法。
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以此明德,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無不明白,如尚書多方篇說:「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蔡沉、孫星衍等,據鄭康成注,都以「通明」解釋圣人。又如虞書稱帝堯為「欽明」,稱帝舜為「文明」,也都以圣人為明人,所以大學「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有此明德,一般人也有此明德,但因一般人自心幻生物相,以致不明,所以大學教人明明德。
明德的德字,古文是悳,說文:「悳,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從真心。」段注:「內得于己,謂身心所自得。外得于人,謂悳澤使人得之。」依此解釋,吾人欲明明德,固須發明自心的明德,但同時也要以德澤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學之道又須親民。假使不能親民,則為德不廣,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發明。更進言之,縱然自心明德完全發明,而天下蒼生尚有未明者,仍須親民教化,不能自己。
大學兩綱并行,不可偏廢,兩綱所領的條目先后聯貫,而不相紊。明明德所領的格物致知,須在治國平天下的事相上用功,始易于著力,否則不但難用工夫,而且流于自修自足的小人儒。親民所領的治國平天下,須以格物致知為根本,始能成己成物,否則不知如何教民,縱使國民財富增加,而人民的心靈苦于閉塞,以致物質愈富有,精神愈貧窮,政治不能安定,天下不會太平。所以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一段經文說得很清楚,治國平天下,旨在教天下人明明德,惟有教天下人明明德,才能使天下永遠太平,所以大學又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以至「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大學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釋詁:「格、至也。」釋言:「格、來也。」格物就是來物,或是物至。吾人明德,本來光明,本無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為妄相所轉,遂使光明變為昏暗,因而不明事實,不見真理。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辭傳里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系辭傳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未生兩儀,就是「形而上」,無形,無生死變幻等無常之相。既生兩儀,就是「形而下」從此有形,有生死吉兇禍福種種無常之相。大學教人明明德,其故在此。學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自心每起一念,即觀察其自何而起,落在何處。此念起落如果皆在時間空間等一切假相之內,便是陷入形而下,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大學名之為「格物」,當下即知,不使繼起,此即「致知」。用功時,固須如此觀心,平常無論從政,或從事任何行業,也要注意自己的動機是善是惡,善者可為,不善者不可為,這當然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就是觀察自己的心念,談不上善惡,但日常注意善惡動機,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