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唐史學家吳兢撰,共有十卷,分四十篇。此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冑、孔穎達、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
《貞觀政要》創作背景
吳兢著《貞觀政要》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來君主以為借鑒。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征等大臣的問答,以及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等,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討論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雖然書中在史實上有所失誤,但由于敘事詳贍,文字明暢,論述的又是統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流傳到日本和朝鮮半島。
社會總評
《貞觀政要》系“隨事載錄”而成,以君道、政體、任賢、納諫、君臣鑒戒等為篇目,分別采摘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599年-公元649年)及身邊大臣如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王珪(公元570年-公元639年)、房云齡(公元579年-公元648年)等四十五人的政論、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內容包括治國方針、選賢任能、精簡機構、申明法制、崇尚儒術、評論歷史得失等方面,同時強調統治者的自身修養,如敬賢納諫、謙遜謹慎、防止奢惰等。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的歷史著作。
《貞觀政要》寫作于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于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于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重用人才,善于納諫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對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封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征的觀點:“大廈云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書》卷66“后論”)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吳兢在書中還對太宗朝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采取懷柔政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歷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唐太宗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貞觀政要·務農》)這個說法比之前代政論家的言論,應該說沒有太多新意。但作為一個執政者本身,有了這個認識,又能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政策方針中去,其作用就難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后,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后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歷代統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對于如何保持長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穩如磐石是非常關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民間,皆識達情偽,罕至于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貞觀政要·君臣鑒戒》)有鑒于此,他對于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教育,頗費了一番苦心。雖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后歸于失敗: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驕奢淫逸被廢,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無能,沒能很好繼承他的事業。但他慮及身后,嚴教子弟的作法,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對于封建帝王來說,他的作法值得學習。吳兢特立《太子諸王定分》、《教戒太子諸王》等篇,對此進行記述,說明他也認為這是關系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
《貞觀政要》中,也反映了吳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極東西。如書中第五卷羅列了關于封建倫理道德的一些說教;第六卷中又列舉了許多關于修身養性的議論。這固然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吳兢對封建倫理的重視和虔誠。
《貞觀政要》對社會影響:
《貞觀政要》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性的歷史著作。
《貞觀政要》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在史料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貞觀政要》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保存了較多的重要史實,比它晚出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書所記貞觀年間史實,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