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歷史書籍《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由來
“四十二章”者,一經之別目;以此經分段為義,有四十二段故。‘經’者,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凡佛所說真理皆可曰經。經又訓為常,以所說為常法故。此經以四十二段經文,攝佛說一切因果大義,故名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簡介
相傳漢明帝感夢遣使西行求法,使者在大月氏抄寫了佛經四十二章。由此,佛教史上常常把《四十二章經》作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四十二章經》共一卷,包含42篇短短的經文。有關《四十二章經》譯傳的文獻記載很多。據《四十二章經序》說,后漢孝明帝夜寢南宮,夢見金人,于是便派蔡愔、秦景、王遵等12人到大月氏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但不載年月。據《出三藏記集》卷二載,《舊錄》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師(指東晉道安)所撰《錄》闕此經,并加以說明,認為漢明帝派蔡愔、秦景等于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高僧傳》卷一又說此經于洛陽譯出。由此可見,《四十二章經》究竟是抄于大月氏,或是在洛陽譯出,自梁代就已弄不清楚了。至于譯者,通行本的《四十二章經》,署款為迦葉摩騰并竺法蘭共譯.《四十二章經》所傳版本較多,主要有三種:(1)《高麗藏》所收本,它源出于宋初蜀版的《開寶藏》;(2)宋朝真宗注本,收在明朝《永樂南藏》中;(3)宋朝守遂注本,流行比較廣,明朝智旭的解,了童的補注,道霈的指南,清朝續法的疏抄均用此本。
由42段短小的佛經組成,內容主要是闡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義,重點是人生無常和愛欲之蔽。認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無常變遷,勸人們拋棄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
的各章內容簡介如下:第一章是說出家沙門行道和四果的意義;第二章是說沙門道法應該少欲知足;第三章是說在家男女能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條,也能得道;第四章是說犯有過錯就應悔改,改正了錯誤之后也能得道;第五章是說要用好心腸對待惡人;第六章是說人作惡會禍及自身,就像送禮別人不收只好拿回;第七章是說惡人害賢人,就像仰天吐唾沫,天不會被他的唾沫弄臟,而唾沫掉下來正好落在自己頭上,又像迎風揚塵土,最終弄臟的是自己的身體;第八章是說施舍得多福氣就大;第九章是說隨喜人施也得福報;第十章是說較量施福何者最大
第十一章是說世界有五難;第十二章是說污穢的東西去掉后就會干凈,就像擦鏡子一樣,鏡子上的臟東西抹掉后,就變得明亮;第十三章是說行道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第十四章是說心垢(三毒五蓋)盡,乃知生死所趣,諸佛國土道德所在;第十五章是說學道見諦,就像持著火炬進入暗室,黑暗就立即消失;第十六章是說應念道不應稍息;第十七章是說恒念無常則得道疾速;第十八章是說念道得信根其福無量;第十九章是說念四大無我;第二十章是說華名危身,如香自燒;第二十一章是說貪求財色,就像舔刀刃上的蜜糖,很可能會割破舌頭;第二十二章是說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獄;第二十三章是說愛欲莫甚于色;第二十四章是說愛欲之于人,就像迎風持火炬有燒手的禍患;第二十五章是說佛訶玉女如革囊眾穢;第二十六章是說修道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誘惑
保其得道,就像一根木頭順流而下,不碰撞兩岸,就會順利地流到大海;第二十七章是說意不可與色會合;第二十八章是說無視女人,見之當如蓮花不為泥污;第二十九章是說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避火;第三十章是說止息淫欲當先斷心;第三十一章是說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第三十二章是說堅持精進,欲滅得道;第三十三章是說學道調心,就像調弦緩急得中;第三十四章是說學道應漸漸去垢,就像鍛鐵;第三十五章是說人不為道,生、老、病、死其苦無量;第三十六章是說人離三惡道乃至信三寶值佛世等八種難得;第三十七章是說為道須念人命在呼吸間;第三十八章是說離佛雖遠,念戒必得道;第三十九章是說佛經如蜜,中邊皆甜,行者得道;第四十章是說為道須拔愛欲恨,就像摘懸殊
終有盡時;第四十一章是說沙門行道,當如牛負重行于泥中急求出離;第四十二章是說輕視富貴如過客,視金石如礫石。全經文字雖然很短,但敘述卻生動活潑,特別是妙用各種比喻,娓娓道來,頗具說服力。《四十二章經》的內容多見于阿含部經典。如第三章見《中阿含經》卷三《思經》、《伽蘭經》、《伽彌尼經》,第六、第七章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十章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九《須達多經》及別譯《須達經》、《長者施報經》,第十七章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見《中阿含經》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五《晡利多經》,第二十六章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二十八章見《長阿含經》卷二以下《游行經》,第三十章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見《雜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及《中阿含經》卷二十九《沙門二十億經》,第三十九章見《中阿含經》卷二十八《蜜丸喻經》等。《四十二章經》各章的文字,均比這些經文簡略很多,可以說《四十二章經》是這些經文的摘抄。
在流傳轉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訛誤,特別是有的傳抄人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需要作些改動,加進些內容,使得這部經各本內容互有出入。如宋朝真宗注本卷首沒有經序,將《高麗藏》中八、九章合為一章,第十一章天下五難增為二十難。其他相同的各章,文字也略有出入。后人增加的內容,比較突出的,如第一章加入了識心達本等內容,第七章加入了佛言……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這種儒化語言;第十四章加入了行道守真的道家語言。從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四十二章經》夾帶有儒、道兩家的內容,表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滲進最早的佛教譯經里了。
《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在中國初傳的時期,在社會上比較流行的一部佛經,文字簡煉而又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對當時佛教的傳播和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東漢襄楷給漢桓帝上奏章時,就引用過其中的一些內容。
第二十一章所載幾乎與《四十二章經序》完全相同,記載著漢明帝感夢求法的故事,足見兩書有密切關系,說明此書在當時是有相當影響的。
歷史
(公元69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做了一個夢,看到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像朝霞一樣閃閃發光,身上有日光環繞,飄飄蕩蕩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大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眾大臣,詢問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我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于虛空中,全身環繞著日光,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漢明帝對傅毅的話很感興趣,于是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蔡愔和秦景跋山涉水,到達了天竺國。天竺國的人聽到中國派來使者求佛經,表示歡迎。天竺有兩位沙門(就是高級僧人),一位叫攝摩騰,另一位叫竺法蘭,幫助蔡愔和秦景得到了一些佛教的義理。后來在蔡愔和秦景的邀請下決定前來中國。三年后,他們一同來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一部分佛經,相傳是現傳的《四十二章經》。同時在首都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這一寺院據說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而白馬寺也成為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與漢明帝求法傳說有密切關系,因此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也有許多異說。本經的傳來,最早的記載是〈四十二章經序〉(《麗藏》本經首及《出三藏記集》卷六所載與《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論》)。經序說,后漢明帝夢金人,因遣張騫、等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但不載年月。西晉·王浮撰《老子化胡經》說是永平七年(64)遣使,永平十八年(75)還(《廣弘明集》卷九《笑道論》第十四)。《歷代三寶紀》以后的記載則都說是十年還漢。根據這些記載,本經的初傳當在西元64年至75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