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是一本求生求壽求發展的書,是世界上現知最早的包含著系統的外丹理論的著作。為東漢·魏伯陽所著。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書籍《周易參同契》。
歷史簡介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周易參同契》全書共約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假借《周易》爻象論述作丹之意,研究養性延年,強己益身。所謂“丹”,據近人研究,是指人身體內部的能量流。書中關于能量流的論述,即是根據作者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的。該書表達方式比較奇特,采用符號作為表意手段,如坎離、乾坤、日月、陰陽、五行、鉛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名詞術語等,都與其本義毫無關系,只是一些表意的符號。書中以燒煉外丹者使用的爐鼎象征人身,以爐鼎中變化的藥物象征人體內的能量流。表示藥物的符號則有坎、離、水、火、鉛、汞、兔、烏、金蛤蟆、玉老鴉等,符號雖異,其義無殊。
該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并采取象征或借喻的方法采用許多隱語,易生誤解,所以歷代有很多注本行世,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種。《參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家哲學與煉丹術(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的煉丹修仙著作。歷代注釋名家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有的認為魏伯陽講的是燒煉金丹以求仙藥的外丹說,有的認為魏伯陽主張調和陰陽,講的是靠自身修煉精、氣、神的內養術,即后世所謂的內丹說;有的認為在《參同契》中,外丹說、內丹說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認為,“《參同契》之中心理論只是修煉金丹而已”,并斥責內丹、房中、服符、晝夜運動、禱祀鬼神等為徒勞無功的旁門邪道。此說可取。
《周易參同契》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煉制“還丹”。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份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份水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所以他說,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受,才能夠發生變化而生成鉛汞齊。第二變是隨著火力的增大,水銀逐漸被蒸發掉,鉛被氧化為一氧化鉛和四氧化三鉛,反應完畢時,主要生成黃丹,即黃芽(Pb3O4)。第三變是將第二變的產物鉛丹與9份水銀混合、搗細、研勻,再把這種混合藥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縫,務必使其不開裂、不泄氣,然后加熱。先文火后武火,晝夜察看,注意調節溫度,反應完畢,丹鼎上部得到紅色的產物“還丹”。這種“還丹”就是氧化汞。用現代化學知識來解釋,魏伯陽所述“還丹”煉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黃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應)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應)
魏伯陽還在《周易參同契》中說:“”“黃芽”就是鉛丹,“河上姹女”為汞。這句話的意思是,汞易揮發,鉛丹能與汞在高溫下作用,生成不易揮發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鉛丹“制服”住了。
魏伯陽在闡述服餌金丹何以能使人長生不老時,采用的是不恰當的類比法,認為黃金既然不朽,還丹又能發生可逆循環變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應))那么餌服黃金和還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還童。這種希圖把黃金、還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來當然荒謬可笑,但在當時有些人卻深信不疑。(此段注釋人不懂外丹,反嘲笑古仙,魏伯陽當然不是“希圖把黃金、還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以上三變步驟中,最后所練外丹可以吸收先天一炁,待12年不出差錯,色轉為紫,神丹即成,任何人服食立即肉體化炁,白日飛升。效果要遠超內丹,只是幾近失傳。)(風月按:誤矣!據師云,神丹雖有神效,然陽神未成者,事亦無濟。)(補述:陽神未成者,事亦無濟應該不是煉成功的天元神丹,成功者如淮南王劉安,雞犬家眷亦可升天。)
在闡述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魏伯陽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煉丹過程正如以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所為”,“非有邪偽道”。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于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
魏伯陽不只是囿于陰陽五行學說,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他認為陰陽相對的兩種反應物質還必須同時屬于同一種類,“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他說:“”“(氯化銨)”這就是說,事物的變化是有其內在原因的。這大概是根據煉丹家們一些失敗的教訓而總結出來的。魏伯陽的這一理論雖然遭到葛洪的反對,但到了唐代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它畢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實際上,魏伯陽的這個相類學說是化學親合力觀念的前身。
魏伯陽還認識到物質起作用時的比例很重要,并已經觀察到胡粉(堿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炭火可還原為鉛等化學現象。在《周易參同契》中,魏伯陽還記述了升華裝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個縮小的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終始都在其中。
必須指出,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易道與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來解釋煉丹的道理,這使本來就比較復雜的煉丹術變得更加神秘,影響了后世煉丹家的哲學思維。此外,魏伯陽主張采用鉛汞作為煉丹的主要原料,所煉得的丹藥是氧化汞之類的毒藥,這就限制了煉丹實驗的范圍,并導致服丹中毒,這實際上阻礙了煉丹術的發展。
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
歷史影響
《周易參同契》是一部內外丹兼修的道教理論著作,對道教修煉術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為 丹經之祖 , 萬古丹經王 ,對后世內外丹的理論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道教史與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參同契》所闡述的丹術理論,被后世的金丹派葛洪、陶弘景以及內丹煉養派的司馬承禎、鐘離權、呂洞賓、張伯端等所繼承和吸取,宋人黃自如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對《周易參同契》在丹道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肯定,他說:數千年間,有伯陽以導其流,有鐘呂以揚其波。 近人王明先生在《<周易參同契>考證》一文中總結說: 自漢而唐而宋,論煉丹者,代不乏人,溯流尋源,大要如爾:魏伯陽導其源,鐘呂衍其流,劉(海蟾) 張(紫陽)薛(紫賢)陳(泥丸)揚其波。由外丹而內丹,流變滋多,《參同契》洵千古丹經之祖也。 王明先生所說的鐘呂以下,都是內丹家。張、薛、陳屬金丹道派南宗。金元興起的全真道屬北宗,自稱淵源于鐘呂,可見,全真的內丹思想遠祖也是《周易參同契》。道教南北宗的興起,思想上無一不受《周易參同契》的影響。正因為《周易參同契》開丹道之先河,因此被道教煉丹者尊奉為經典著作,煉內丹、外丹者皆宗祖之。宋張伯端《悟真篇》就說: 叔通受學魏伯陽,皆為萬古丹經王。 宋末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序》也說: 《參同契》乃萬古丹經之祖。 《周易參同契》引《易》論內丹、外丹,以道解《易》,對宋代理學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周敦頤的《太極圖》就來自于華山道士陳摶的《先天圖》,邵雍的象數學與《周易參同契》有直接的關系,朱熹等理學家直接參與對《周易參同契》的注釋,更有一些人將《周易參同契》作為儒道兼修之經典。
《周易參同契》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煉丹文獻,它介紹的種種方法雖然煉不出可以長生不死的金丹,但它總結了當時的一些化學知識和化學變化,推動了古代化學事業的發展,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本世紀30年代初,此書就被翻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正是由于《周易參同契》影響大,所以這部書在歷史上注本很多。如后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三卷、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宋儲華谷《周易參同契注》、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明蔣一彪《古文參同契集解》、清李光池《參同契章句》、清劉吳龍《古參同契集解》等等,其它章釋、改寫、發揮之類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自東漢以后便綿綿相傳,為后世道教丹鼎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