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歷史書籍:《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所著作品,長于史料和考據,被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簡單概述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歷代典章制度、醫卜、星歷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該書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范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后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說明:“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后,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
相關評價:
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明代河南巡按、監察御史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說: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此書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使人欣喜,可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明確事理;對于世俗教化頗有裨益”。
《容齋隨筆》是毛澤東一生中比較喜歡讀的一部具有較高價值的筆記書。從許多資料看來,的確如此。1944年7月28日,毛澤東致函謝覺哉說:“《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其珍愛此書以致影響及于重要干部如此。謝覺哉7月31日日記就有讀《容齋隨筆》大篇心得記載,此后9月20日、29日、30日,10月1日、4日等都有閱讀與應用記載,從中可見《容齋隨筆》為啟迪思維參考工作之重要借助。1959年10月30日,毛澤東出京巡視,指名要帶的有限書籍中,就有《容齋隨筆》。1972年毛澤東曾將此書送給他青年時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師范的同學周世釗。《容齋隨筆》堪稱毛澤東精神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見證毛澤東“活到老,學到老”諾言的一本書。就在1976年8月26日毛澤東索要《容齋隨筆》之后,他的病情開始惡化。即使如此,在9月8日,也就是毛澤東去世的前一天,還由別人為他代讀《容齋隨筆》37分鐘,實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諾言,而這部書也成為一代偉人毛澤東一生中所讀的最后一部書。
作者簡介:
《容齋隨筆》是宋人洪邁撰寫的一部著名筆記,是宋代也是中國古代筆記中的精髓。
洪邁字景盧,號容齋,別號野處,宋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他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洪皓,出身進士,先在地方上做官,在戰亂頻仍的南宋高守建炎三年(1129年),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被扣留十五年始返,以其威武不屈的情操,致力于民族團結的追求,深得世人稱贊,當朝高宗皇帝把他與漢代的蘇武相媲美。唯因不依附于權臣秦檜,被貶嶺南: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等。
洪邁兄弟三人。大哥洪適,二哥洪遵,才華橫溢,同時考中博學鴻詞科,既是朝廷命官,又是知名學者。洪適官至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著有《隸釋》、《盤洲文集》,在金石學上頗有造詣。洪遵官至同樞密院事、資政殿學士,通曉宋朝翰苑故實,在錢幣學上有所建樹。
洪邁自幼聰明好學,不僅能目數千言,而且過目不忘,紹興十五年(1145年)中博學鴻詞科,開始步人仕途,先在地方上任兩浙轉運司干辦公事。人為敕令所刪定官,因其父洪皓遭秦檜排擠而受牽連,出為福州教授。洪皓自金返回時,他正在知饒州任上。 --此文字指其他 平裝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