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簡介
《明史演義》(即《明史通俗演義》)為《歷代通俗演義》之一。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開國,終至明思宗殉國,經歷276年。作者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史演義》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明史演義》創作背景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先寫《清史演義》,并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盡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明史演義》簡介
《明史演義》(即《明史通俗演義》)為《歷代通俗演義》之一。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開國,終至明思宗殉國,經歷276年。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年即驅逐元帝,統一華夏,好不容易將當時的外族趕出中土,卻又怕不斷的騷擾,只好將長城筑高筑厚。也唯有此時,出現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帶著當時的最高科技,龐大船隊大大宣揚明帝國的勢力。全書文筆流暢,故事生動。作者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
《明史演義》作者自序
序言
有明一代之事實,見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鑒》及《明史紀事本末》為最詳。《明史》、《明通鑒》,官史也;《明史紀事本末》,私乘也。嘗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鑒綱目》凡二十卷,《明史紀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輯錄,多則數千百萬言,少亦不下百萬言,非窮數年之目力,不能舉此三書而遍閱之。況乎稗乘雜出,代有成書,就令有志稽古,亦往往因材力之未逮,不遑搜覽;即搜覽矣,憑一時之獺祭,能一一記憶乎?且官私史乘,互相勘照,有同而異者,有異而同者,有彼詳而此略者,有此諱言而彼實敘者,是非真偽之別,尤賴閱史者之悉心鑒衡,茍徒事覽觀,能一一明辨乎?
自序
鄙人涉獵史乘有年矣,自愧蠢愚,未敢論史,但于前數年間,戲成《清史通俗演義》百回,海內大雅,不嫌蕪陋,引而進之,且屬編《元明演義》,為三朝一貫之舉,爰勉徇眾見,于上年草成《元史演義》六十回,本年復草成《明史演義》百回。《元史》多闕漏,苦乏考證,《明史》多繁復,苦費抉擇,不得已搜集成書,無論為官史,為私乘,悉行鉤考,乃舉一代治亂興亡之實跡,擇其大者要者,演成俚語,依次編纂。其間關于忠臣義士,及貞夫烈婦之所為,尤必表而出之,以示來許;反之,為元惡大憝,神奸巨蠹,亦皆直揭其隱,毋使遁形。為善固師,不善亦師,此鄙人歷來編輯之微恉,而于此書尤三致意焉。若夫燕詞郢說,不列正史,其有可旁證者,則概存之,其無可旁證而太涉荒唐者,則務從略,或下斷語以辨明之。文不尚虛,語惟從俗,蓋猶是元、清兩演義之故例也。編既竣,爰述鄙見以為序。中華民國九年九月,古越蔡東帆自識于臨江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