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發明的是什么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是一位美國發明家和企業家。,那你知道他發明了什么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貝爾發明電話:
在電話發明以前,人們異地聯系的主要方式是發送電報。但發電報不僅手續麻煩,而且也不能進行及時的雙向信息交流。因此,人們開始探索一種能直接傳送人類聲音的通信方式。美國人亞歷山大•貝爾系統地學習了人的語音、發聲機理和聲波振動原理,在為聾啞人設計助聽器的過程中,他發現電流導通和停止的瞬間,螺旋線圈發出了噪聲,這一發現使貝爾突發奇想——“用電流的強弱來模擬聲音大小的變化,從而用電流傳送聲音。”從此,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就開始了設計電話的艱辛歷程。
1875年6月2日,貝爾和沃森正在進行模型的最后設計和改進,最后測試的時刻到了,沃森在緊閉著門窗的另一房間把耳朵貼在音箱上準備接聽,貝爾在最后操作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地叫了起來:“沃森先生,快來幫我啊!”沒想到,這句話通過他實驗中的電話傳到了在另一個房間工作的沃森先生的耳朵里。這句極普通的話,也就成為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話音而記入史冊。1875年6月2日,也被人們作為發明電話的偉大日子而加以紀念,而這個地方——美國波士頓法院路109號也因此載入史冊,至今它的門口仍釘著塊銅牌,上面鐫有:“1875年6月2日電話誕生于此。”
1876年3月7日,貝爾獲得電話發明專利,第二年,在波士頓和紐約架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也就在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一年之內,貝爾共安裝了230部電話,建立了貝爾電話公司,這就是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的前身。
拓展:電話在中國的歷程
建國前
1900年,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正式問世;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中國的煙臺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臺。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于戰爭需要,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建國后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__”,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后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后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中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38%。
改革后
改革開放后,落后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萬,移動電話用戶22149.1萬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采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后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依然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