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是誰發明的
縫紉機,又稱為裁縫機或縫衣機,是一種與紡織用的機器,那么縫紉機是誰發明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縫紉機:是英國人Thomas Saint(托馬斯·山特)發明的。
第一位是英國人Thomas Saint(托馬斯·山特),第一臺縫制機械的發明者。在1790年,他用機械來模仿替代手工縫制的過程,制造出第一臺縫制皮鞋的縫紉機。當時因沒有縫制機械制造的記錄,他的專利被歸在紡織機械的專利庫內被人疏忽了83年,后來這臺機器經過復制,曾在1878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示。
第二位是法國人Bartfelemy Thmonner(蒂莫尼亞),他是裁縫出身的縫紉機設計發明家,他發明制作了80臺機器,供巴黎陸軍軍服廠使用。為此,一些工人失去了就業機會,在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一群工人將機器搗毀,他居住的房屋兩度被焚,他本人受到巨大的威脅而逃離。但是蒂莫尼亞并不灰心,繼續從事他的研究發明,制造出更高轉速的縫紉機。法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優秀的發明家,特地發行了一枚郵票,上面有他的半身像和他發明的縫紉機。
第三位是美國人Merritt Singer(梅薩特·勝家),是一位機械工人。他看到朋友在研究縫紉機后自己也產生了興趣,于是一發而不可收。他綜合了各種發明和專利技術,使縫紉機的結構更加完善。1851年,他規范定型縫紉機的機型,開始建立縫紉機制造工廠,開辦縫紉示范中心,并在世界各地設立縫紉機銷售分公司,縫紉機就此從美國走向了世界。 縫紉機究竟何時進入我國,還有待于專家的考證。美國為了打開日本的口岸,曾將縫紉機作為禮品贈送給日本的。1860年,日本人去美國考察,也從美國帶回了縫紉機。據了解,縫紉機正式批量進入日本還是在1900年。中國在19世紀末,已經有了縫紉機,開始也是通過贈送方式舶來的。但縫紉機作為商品批量出現,也在此后不長的時間。1905年上海開設了縫紉機維修商店,制作一些簡單的零部件。從時間段上分,20世紀上半葉是縫紉機在我國的萌芽時期,下半個世紀是發展期。 上半個世紀,上海、天津、廣州、蘇州、青島等地都相繼開設了一些縫紉機商行,主要以服務為主,提供維修和配件,之后陸續出現了一些制造工廠。
擴展:縫紉機發展歷史
世界發展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后,紡織工業的大生產促進了縫紉機的發明和發展。1790年,美國木工托馬斯·賽特發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先打洞、后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裁縫B·蒂莫尼耶(BarthelemyThimonnier)(又譯巴特勒米·迪莫尼耶)發明和制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45年,伊萊亞斯·豪(又譯埃利阿斯·霍威)也獨立地發明了縫紉機,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I.M.勝家〔又譯列察克·梅里特·勝家〕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并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
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從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后,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
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采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便攜式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后,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建立于1851年的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當時,縫紉機的產量僅次于時鐘。1870年,美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有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為70萬臺。到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1000萬臺縫紉機。可以說,在較長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縫紉機的生產。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原西德、意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仍然生產高檔傳統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用縫紉機。在此時期,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并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
70年代初期,工業先進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已趨飽和,日本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生產工業用縫紉機,而韓國特別是抓住了臺灣的機會,使得縫紉機工業崛起,生產中、低檔縫紉機并投入國際市場。
中國發展
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的轉移后,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中國全面轉移,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但是,國內70%-90%的高端機市場被日本、德國企業所占領。而在中低端縫紉機產品上,世界縫紉機產業已經完成了向中國轉移,產業轉移逐步向中高端產品延伸。隨著縫紉機械制造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縫紉機械制造企業間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制造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產品購買者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縫紉機械制造行業中的翹楚!
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上海首先開始制造縫紉機零配件,并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產小作坊。
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臺44-13型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也生產出第一臺家用縫紉機。
1949年以前,整個舊中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臺,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并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業:如上海的切、昌、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以及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縫紉機生產廠家,主要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和低檔工業用縫紉機。
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準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并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據統計。
截至1980年全國共有縫紉機生產企業56家,分布在22個省、市。截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產量達到1286萬臺,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縫制設備的產品結構在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基礎上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也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我國還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統建立,構建了龐大的縫紉機銷售網點。部分縫機企業在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后,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90年代初期,國際著名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在國內設立了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
90年代后期,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陜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制造廠達60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年生產量為1400.8萬臺,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縫制機械生產國家之一。縫紉機種類
1975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腦控制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此后又逐步用于工業用縫紉機。80年代初期,世界共有3000多種縫紉機,常用于生產的縫紉機約為600種。
縫紉機的類別按照縫紉機的用途,可分為家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和位于二者之間的服務性行業用縫紉機;按驅動方式可分為手搖、腳踏及電動縫紉機;按縫制的線跡可分為仿手縫線跡、鎖式線跡、單線鏈式線跡、雙線或多線鏈式線跡、單線或多線包邊鏈式線跡和多線覆蓋鏈式線跡縫紉機。
家用縫紉機
初期時,基本上都為單針、手搖式縫紉機,后來發明了電驅動的縫紉機,一直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按其機構和線跡形式來劃分,則大致可歸納為JA型、JB型、JG型、JH型。下又圖為家用縫紉機的一種--JG型家用電子多功能縫紉機。
工業用縫紉機
工業用縫紉機中的大部分都屬于通用縫紉機,其中包括平縫機、鏈縫機、絎縫機、包縫機及繃縫機等,而平縫機的使用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