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電腦是誰發明的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那么你知道電腦是誰發明的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您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最早電腦是誰發明的?
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最新提出程序存儲的思想,并成功將其運用在計算機的設計之中,根據這一原理制造的計算機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馮·諾依曼式計算機是1949年研制的EDSAC,由于他對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突出貢獻,因此馮·諾依曼又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CUI:馮諾依曼體系機構)
說到計算機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德國科學家馮諾依曼。從20世紀初,物理學和電子學科學家們就在爭論制造可以進行數值計算的機器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結構。
人們被十進制這個人類習慣的計數方法所困擾。所以,那時以研制模擬計算機的呼聲更為響亮和有力。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馮諾依曼大膽的提出,拋棄十進制,采用二進制作為數字計算機的數制基礎。同時,他還說預先編制計算程序,然后由計算機來按照人們事前制定的計算順序來執行數值計算工作。
馮諾依曼理論的要點是:數字計算機的數制采用二進制;計算機應該按照程序順序執行。
人們把馮諾依曼的這個理論稱為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從ENIAC到當前最先進的計算機都采用的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所以馮諾依曼是當之無愧的數字計算機之父。
根據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構成的計算機,必須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序和數據送至計算機中。
必須具有長期記憶程序、數據、中間結果及最終運算結果的能力。
能夠完成各種算術、邏輯運算和數據傳送等數據加工處理的能力。
能夠根據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據指令控制機器的各部件協調操作。
能夠按照要求將處理結果輸出給用戶。
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計算機必須具備五大基本組成部件,包括:輸人數據和程序的輸入、設備記憶程序和數據的存儲器完成數據加工處理的運算器、控制程序執行的控制器輸出、處理結果的輸出設備。
拓展:簡介
約翰·馮·諾依曼(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美籍匈牙利人,數學家、計算機學家、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發明家,“現代電子計算機之父”,他制定的計算機工作原理直到現在還被各種電腦使用著。1903年12月28日生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后,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并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他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批終身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0歲。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并在那里工作了一生。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意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士。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發現患有癌癥,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主要貢獻
馮·諾伊曼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他的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940年以前,主要是純粹數學的研究:在數理邏輯方面提出簡單而明確的序數理論,并對集合論進行新的公理化,其中明確區別集合與類;其后,他研究希爾伯特空間上線性自伴算子譜理論,從而為量子力學打下數學基礎;1930年起,他證明平均遍歷定理開拓了遍歷理論的新領域;1933年,他運用緊致群解決了希爾伯特第五問題;此外,他還在測度論、格論和連續幾何學方面也有開創性的貢獻;從1936~1943年,他和默里合作,創造了算子環理論,即所謂的馮·諾伊曼代數。
1940年以后,馮·諾伊曼轉向應用數學。如果說他的純粹數學成就屬于數學界,那么他在力學、經濟學、數值分析和電子計算機方面的工作則屬于全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馮·諾伊曼因戰事的需要研究可壓縮氣體運動,建立沖擊波理論和湍流理論,發展了流體力學;從1942年起,他同莫根施特恩合作,寫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這是博弈論(又稱對策論)中的經典著作,使他成為數理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
馮·諾伊曼對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設計提出過建議,1945年3月他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起草ENIAC(電子離散變量自動計算機)設計報告初稿,這對后來計算機的設計有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確定計算機的結構,采用存儲程序以及二進制編碼等,至今仍為電子計算機設計者所遵循。
1946年,馮·諾依曼開始研究程序編制問題,他是現代數值分析——計算數學的締造者之一,他首先研究線性代數和算術的數值計算,后來著重研究非線性微分方程的離散化以及穩定問題,并給出誤差的估計。他協助發展了一些算法,特別是蒙特卡羅方法。
40年代末,他開始研究自動機理論,研究一般邏輯理論以及自復制系統。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深入比較天然自動機與人工自動機。他逝世后其未完成的手稿在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
馮·諾伊曼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馮·諾伊曼全集》(6卷,1961)中。
無論在純粹數學還是在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馮·諾依曼都顯示了卓越的才能,取得了眾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成果。不斷變換研究主題,常常在幾種學科交叉滲透中獲得成就是他的特色。
最簡單的來說,他的精髓貢獻是2點:2進制思想與程序內存思想。
回顧20世紀科學技術的輝煌發展時,不能不提及20世紀最杰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于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而在經濟學方面,他也有突破性成就,被譽為“博弈論之父”。在物理領域,馮·諾依曼在30年代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已經被證明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化學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曾獲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化學系大學學位。與同為猶太人的哈耶克一樣,他無愧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全才之一。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并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算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于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他對算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并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算子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弈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弈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弈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于實際博弈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數值分析和經濟學中的博弈論的開拓性工作。
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制的,于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制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于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幾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制組的莫克利和??颂仫@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制另一臺計算機,以便改進。
1944年,諾伊曼參加原子彈的研制工作,該工作涉及到極為困難的計算。在對原子核反應過程的研究中,要對一個反應的傳播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通過幾十億次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指令,盡管最終的數據并不要求十分精確,但所有的中間運算過程均不可缺少,且要盡可能保持準確。他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為此聘用了一百多名女計算員,利用臺式計算機從早到晚計算,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無窮無盡的數字和邏輯指令如同沙漠一樣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盡。
被計算機所困擾的諾伊曼在一次極為偶然的機會中知道了ENIAC計算機的研制計劃,從此他投身到計算機研制這一宏偉的事業中,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豐功偉績。
1944年夏的一天,正在火車站候車的諾伊曼巧遇戈爾斯坦,并同他進行了短暫的交談。當時,戈爾斯坦是美國彈道實驗室的軍方負責人,他正參與ENIAC計算機的研制工作。在交談中,戈爾斯坦告訴了諾伊曼有關ENIAC的研制情況。具有遠見卓識的諾伊曼為這一研制計劃所吸引,他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制組的戈爾德斯廷介紹參加ENIAC機研制小組后,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NI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諾伊曼以“關于ENIAC的報告草案”為題,起草了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制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這份報告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向世界宣告: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開始了。
ENI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并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報告中,諾伊曼對ENIAC中的兩大設計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為計算機的設計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設計思想之一是二進制,他根據電子元件雙穩工作的特點,建議在電子計算機中采用二進制。報告提到了二進制的優點,并預言,二進制的采用將大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
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實踐證明了諾伊曼預言的正確性。如今,邏輯代數的應用已成為設計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手段,在ENIAC中采用的主要邏輯線路也一直沿用著,只是對實現邏輯線路的工程方法和邏輯電路的分析方法作了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