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誰發明青霉素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種,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并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那么你知道是誰發現的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您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青霉素發現者: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
1928年,弗萊明在檢查培養皿時發現,在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長了一大團霉,而且霉團周圍的葡萄球菌被殺死了,只有在離霉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
他把這種霉團接種到無菌的瓊脂培養基和肉湯培養基上,結果發現在肉湯里,這種霉菌生長很快,形成一個又一個白中透綠和暗綠色的霉團。
通過鑒定,弗萊明知道了這種霉菌屬于青霉菌的一種,于是,他把經過過濾所得的含有這種霉菌分泌物的液體叫做 “青霉素”。
接著弗萊明又把這種霉菌接種到各種細菌的培養皿中,發現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白喉桿菌等都能被它抑制。這極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種治療化膿性感染藥物的弗萊明。經過一系列試驗和研究,弗萊明認為青霉素可能成為一種可以全身應用的抗菌藥物。
1929年,弗萊明發表論文報告了他的發現。但是青毒素的提純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這使這種藥物在大量生產上遇到了困難。
1935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終于解決了青霉素的濃縮問題。當時正值二戰期間,青霉素的研制和生產轉移到了美國。青霉素的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傷病員,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雷達并列的三大發明之一。
拓展:簡介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于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于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圣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后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圣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霉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霉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霉素的技術,致使此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復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后提純了青霉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霉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后,青霉素遍及全世界。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于爵士。191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于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圣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成長經歷
求學經歷
弗萊明的成長之路,遠非一帆風順。在他7歲時,父親去世。由大哥和母親將他和幾個兄弟養大,他在山野長大,這鍛煉了他的觀察能力,算是為日后的細菌培養積累了初步的基礎。13歲左右,弗萊明去倫敦投奔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湯姆。湯姆其時已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去倫敦發展事業并成為了一個眼科學家。他先是在一所類似技校的學校學習,16歲畢業后就去了一家專營美國貿易的船務公司上班。
1901年,在弗萊明20歲時,他的一個終身未婚的舅舅去世,留下了一筆較為可觀的遺產,弗萊明分到了250英鎊。湯姆敦促他善加利用這筆財富,建議他學習醫學。
7月,弗萊明通過16門功課的考試,獲得進入圣瑪麗醫院附屬醫學院的資格。而他選擇這所學校的原因,則是工作期間,他曾和來自這個學院的水球隊比賽過。學習期間,弗萊明獲得了學校提供的各種名目的獎學金。
1906年7月,他通過了一系列測試,獲得了獨立開診所的資格。但他的人生命運被約翰·弗里曼所改變,弗里曼是賴特手下的高年資助理,他兩頭游說,最終弗萊明并不十分情愿的成為接種部的低年資助理。說弗萊明并不情愿的主要理由是,1908年,弗萊明參加與他工作無關的更高等級的一系列測試,并獲得一枚金牌。
以及為了獲得外科醫生資格認證,他又找了一份外科住院醫生的工作,沒有在接種室做全職。1909年,他通過了測試,獲得外科醫生資格。但就此以后,他和外科就再也沒有關系。
1909年-1918年
沒有人知道弗萊明為何最終留在了賴特身邊,或許這和賴特的寬容有關。在當時的情況下,學術權威通常不支持,自己的助手按照自己的興趣獨立進行科學研究。而就在1909年,弗萊明獨自開始了嘗試對痤瘡進行免疫接種的研究,并成功改良了梅毒的繁瑣檢測程序。
另外他也是那個時代少數掌握了靜脈注射這一先進技術的醫生,在倫敦,幾乎只有他能為梅毒患者注射最新治療藥物——六零六,所有這一切都為他帶了學術上的初步聲譽。當然他也未脫離賴特的研究范圍,在其指導下做了有關吞噬細胞、調理素、傷寒菌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其后,一戰爆發,賴特率他的研究小組奔赴法國前線,研究疫苗是否可以防止傷口感染。這給了弗萊明一個極其難得的系統學習致病細菌的好機會。
在那里他還驗證了自己的想法,既含氧高的組織中,伴隨著氧氣的耗盡,將有利于厭氧微生物的生長。另外他和賴特證實用殺菌劑消毒創傷的傷口,事實上并未起到好的作用,細菌沒有真正被殺死,反倒把人體吞噬細胞殺死了,傷口更加容易發生惡性感染。
他們建議使用濃鹽水沖洗傷口,這項建議到了二戰時期才被廣泛采納。但沖洗要盡早進行,如果傷口已經嚴重感染,濃鹽水也沒有什么效果。此外他還和其它同事一起做了一系列其它研究,比較重要的有兩個。他做了歷史上第一個院內交叉感染的科學研究,如今院內感染是個非常受重視的問題。另外他還推動了輸血技術的改良,作了有關檸檬酸鈉的抗凝作用和鈣的凝血作用的研究,并利用新技術給100名傷員輸血,全都獲得成功。
1921年
1921年11月,弗萊明患上了重感冒。在他培養一種新的黃色球菌時,他索性取了一點鼻腔粘液,滴在固體培養基上。兩周后,當弗萊明在清洗前最后一次檢查培養皿時,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培養基上遍布球菌的克隆群落,但粘液所在之處沒有,而稍遠的一些地方,似乎出現了一種新的克隆群落,外觀呈半透明如玻璃般。弗萊明一度認為這種新克隆是來自他鼻腔粘液中的新球菌,還開玩笑的取名為A.F(他名字的縮寫)球菌。而他的同事Allison,則認為更可能是空氣中的細菌污染所致。很快他們就發現,這所謂的新克隆根本不是一種什么新的細菌,而是由于細菌溶化所致。
1921年11月21日,弗萊明的實驗記錄本上,寫下了抗菌素這個標題,并素描了三個培養基的情況。第一個即為加入了他鼻腔粘液的培養基,第二個則是培養的一種白色球菌,第三個的標簽上則寫著“空氣”。第一個培養基重復了上面的結果,而后兩個培養基中都長滿了細菌克隆。很明顯,到這個時候,弗萊明已經開始做對比研究,并得出明確結論,鼻腔粘液中含有“抗菌素”。
隨后他們更發現,幾乎所有體液和分泌物中都含有“抗菌素”,甚至指甲中,但通常汗水和尿液中沒有。他們也發現,熱和蛋白沉淀劑都可破壞其抗菌功能,于是他推斷這種新發現的抗菌素一定是種酶。當他將結果向賴特匯報時,賴特建議將它稱為溶菌酶,而最初的那種細菌如今被稱為滕黃微球菌。
為了進一步研究溶菌酶,弗萊明曾到處討要眼淚,以至于,一度同事們見了他都避讓不及,而這件事還被畫成卡通登在了報紙上。1922年1月,他們發現雞蛋的蛋清中有活性很強的溶菌酶,這才解決了溶菌酶的來源問題。1922年稍晚些的時候,弗萊明發表了第一篇研究溶菌酶的論文。弗萊明和他的助手,對新發現的溶菌酶又做了持續7年的研究,但結果讓人失望,這種酶的殺菌能力不強,且對多種病原菌都沒有作用。
1928年-1929年
在寫作中,一篇由Bigger等發表于1927年的最新金葡菌(醫院內導致交叉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變異的研究文獻,引起了弗萊明的關注。文獻稱,金葡菌在瓊脂糖平板培養基上,經歷約52天長時期室溫培養后,會得到多種變異菌落,甚至有白色菌落。出于對該文的疑慮或者其它原因,弗萊明決定重復該文的發現。1928年初,他讓助手普利斯著手重復該項發現,但普利斯不愿繼續做細菌學研究,而轉做病理學研究。于是,弗萊明只有自己動手。
就這樣從年初到七月,弗萊明一直在重復研究Bigger等的發現,同時也養成了一個習慣,既便那些,本不是為了觀察變異菌落所做的正常培養基,也在清洗之前,先在室溫下放置較長時間,做最后一次觀察——試圖以此發現新的變異菌落——再進行清洗,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霉素,并于1929年6月發表《關于霉菌培養的殺菌作用》,最終使其獲諾貝爾獎的論文。
1929年-1939年
在這十年中,弗萊明只發了兩篇有關青霉素的研究論文。但他的實驗記錄卻顯示,在這十年中,弗萊明并未完全停止青霉素的研究。事實上,他做過青霉素粗提物的家兔以及小白鼠靜脈注射研究。但在用天竺鼠做口服實驗時,出現了極高的致死率,現在知道這是腸道正常菌叢被殺死所致。
這可能打擊了弗萊明的信心,畢竟這世界上很多早期發現的抗菌素,最后發現沒有什么治療用價值。另外,弗萊明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葡萄球菌接觸了青霉素后,可快速產生抗性,這可能更打擊了他的信心,但可惜這些發現他都沒有發表。而青霉素極難提取,且活性不穩定,所有這些都是弗萊明自己所無法解決的。
應該說,弗萊明所發現的青霉素在當時未引起重視,除了他所在醫院的門診部有一群追隨者,在嘗試利用青霉素粗提物,治療眼部感染和癤子這樣的皮膚病。有史可查的是在1932年,非弗萊明所在醫院的一個醫生,也嘗試過用青霉素的粗提物治療眼疾,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雖然,弗洛里研究過溶菌酶但當這位醫生,向后來牛津小組的領導人弗洛里匯報時,當時的弗洛里對青霉素毫無興趣。直到1939年,錢恩到來,系統查閱文獻后,極力推薦青霉素后,弗洛里才轉變態度。牛津小組最初的菌種來源,就是1929年,弗萊明交給弗洛里的前任主任Drever的菌種。
1940年,弗萊明因是青霉素的發現者,開始名動一時,但他始終在各種重要場合的演講中,將青霉素的誕生完全歸功于牛津小組所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