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是誰發明的
害怕睡過頭的人們往往會設鬧鐘,這樣鬧鐘就能在你想要的那一刻叫你起床。那么你知道鬧鐘是誰發明的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鬧鐘是誰發明的
鬧鐘發明者是一位名叫Sankalp Sinha的印度少年,為了防止按下鬧鐘按鈕以后睡過頭,他試圖將電擊裝置安在鬧鐘的按鈕上,要么聽鬧鈴,要么被電擊,其實,跟 50000伏特的警察電棍和10萬伏特的皮卡丘比起來,這鬧鐘簡直弱爆了,它放出的電擊只會讓你的手指 頭微微發麻。
Sankalp希望這款名為“早上好,唱歌和電擊”的鬧鐘能盡快能讓更多的人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他表示用了這款鬧鐘,再也不怕睡過頭,精神振奮一整天。因為根據他自身的使用經驗,人只有被電擊后才能真正睡醒。 他已經做出了原型機,并正致力于研究能調整電壓的鬧鐘,跟制造商談判不久之后就能進入生產 。
拓展:鬧鐘工作原理
機械鐘表中,利用帶簧發條恢復變形所放出的能量或利用重物下降的重力作能源,以機械振動系統為時間基準,實現計量時間和時段的機械機構。機械鐘表機構有多種類型,但一般都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系、上條撥針系和指針系組成,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此外,日歷手表中還包括日歷或雙歷機構,自動手表中還包括自動上條機構。
原動系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分為重錘原動系和彈簧原動系兩類。
重錘原動系利用重錘的重力作能源。多用于簡易掛鐘和落地擺鐘。重錘原動系結構簡單,力矩穩定,但當上升重錘時,傳動系與原動系脫開,鐘表機構停止工作。
彈簧原動系利用卷成螺線形的帶簧(發條)恢復變形所放出的能量作能源。帶簧一端與軸連接,另一端與一個不動的零件或發條盒的殼體連接。彈簧原動系用作攜帶式鐘表的能源,也用于擺鐘上。彈簧原動系有帶固定條盒式、不帶條盒式和帶活動條盒式等3種類型。
傳動系將原動系的能量傳給擒縱調速系的一組傳動齒輪。通常由一系列輪片和齒軸組成,在主傳動中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傳動比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計算:i=Z1/Z2式中Z1為主動齒輪齒數,Z2為從動齒輪齒數。對于有秒針裝置的鐘表,其中心輪的輪片到秒輪的齒軸的傳動比必須等于60。鐘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多數是專門設計的。
傳動系可按“二輪”(時輪和分輪)在表機芯的平面配置分為兩類:①中心二輪式,二輪在表機芯的中央。它又包括直接傳動式、秒簧式、短秒針和無秒針式、雙三輪式。②偏二輪式,二輪不在表機芯中央。它又包括頭輪傳出式、二輪傳出式、三輪傳出式。
直接傳動式是經常采用的傳動系之一。在這種傳動方式中,分輪上部有一凹槽,分輪依靠摩擦與中心輪管相配合;走針機構的運動由中心輪來帶動。
擒縱調速系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構成。按振動系統的特點可分為兩類:①有固有振動周期擒縱調速系。它具有可以獨立進行振動的、有穩定周期的振動系統。手表、鬧鐘中的走時系統的擒縱調速系屬于此類。②無固有振動周期擒縱調速系。它沒有能夠獨立進行振動的振動系統。這種調速系中的所謂振動系統的往復振動,完全依靠擒縱機構的往復運動。機械鬧鐘中的鬧時系統的擒縱調速系屬于此類。這種調速系精度要求不高,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抗外界干擾能力強,在機械式定時器和鐘表引信中大量采用。
擒縱機構聯系傳動系和振動系統的一種機構。其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以維持振動系統的等幅振動;并把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傳給指針機構,達到計量時間之目的。擒縱機構種類很多,按其與振動系統聯系的程度可分為兩類。①非自由式擒縱機構: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經常保持運動上的聯系。它包括直進式、后退式和工字輪式擒縱機構等。②自由式擒縱機構:只有在釋放和傳沖階段,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才保持運動上的聯系,其余階段振動系統處于自由運動狀態。它包括有銷釘式、叉瓦式和天文鐘式擒縱機構等。
①后退式擒縱機構:廣泛用于低精度擺鐘。它的叉瓦鎖面和沖面是同一平面(工作面);進瓦的工作面是一圓柱面,其圓心與擒縱叉的轉動中心不重合;出瓦的工作面是一平面。叉瓦和擒縱叉作成一體。傳沖后,叉瓦工作面將迫使擒縱輪后退一個角度。
?、诓嫱呤角芸v機構:應用最廣的擒縱機構之一。工作時,擒縱輪由傳動系取得能量,通過擒縱輪齒和叉瓦(進瓦或出瓦)的作用轉變為沖量傳送給擒縱叉;通過擒縱叉的叉口和雙圓盤的沖擊圓盤上的擺釘的相互作用,再將沖量傳給振動系統。雙圓盤的保險圓盤和叉頭釘,擺釘和擒縱叉的喇叭口是保證機構正常工作的保險裝置。
?、垆N釘式擒縱機構:與叉瓦式擒縱機構的不同之處是,在擒縱叉上用兩根圓柱銷釘代替叉瓦,沖量只沿擒縱輪齒沖面傳遞。這種擒縱機構結構簡單,精度要求低,制造方便,多在鬧鐘和低精度表中采用,俗稱粗馬結構。振動系統作為時間基準的機構。振動系統的振動周期乘以被測過程內的振動次數,即為該過程經歷的時間。機械鐘表常用的振動系統有擺、扭轉擺和擺輪游絲振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