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真相是什么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那么你知道百團大戰的真相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不可不說的百團大戰真相
百團大戰的起因之前八路軍在山西,河北,山東和國軍的摩擦就不寫了,不是這一章的內容。現在也是敏感時期,寫不得!
單純就百團大戰來說一說!
為什么要打百團大戰?當時和隨后一共有三種解釋!
第一:八路軍從建軍以來,并沒有打過什么大仗。所謂平型關當時宣傳為殲滅日3000人甚至1萬人,實際殲滅日軍只有800多人,而且基本都是輜重部隊。這種規模的戰斗,國軍打了無數。遠的不說,就老薩最近寫的棗宜會戰,張自忠率領38師一仗就殲滅日軍1400多人,這批日軍還主要是野戰部隊。
八路軍自稱的若干戰斗,數據均有很大水分,有些戰斗是否存在都只得懷疑,這點老薩會另外寫文章說明。但即使我們自稱的戰績,基本也趕不上平型關的規模。這并不稀奇,也是比較符合真實歷史的。
這尚且其次,關鍵是八路軍在河北,山西,山東等地不斷和國軍火拼,前后吃掉了國軍近10萬 大軍。當時的媒體還是很多的,八路軍不可能一一控制,由此所謂游而不及,消極避戰,專打國軍也是形容八路軍的標準詞匯。彭德懷也回憶到:一九四○年二月, 敵偽頑在華北地區制造謠言來迷惑群眾,主要是挑撥八路軍與地方民眾的關系。如說:“八路軍游而不擊”、“專打友 軍,不打日軍”。有一部分人上了圈套,而對八路軍產生了懷疑。。。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給敵偽以沉重打擊。
彭 德懷又說:我認為百團大戰在軍事上是打得好的,特別是在打了反磨擦戰役之后(指襲擊國軍華北部隊),必須打反日的百團大戰,表示我們是為了抗日才反磨擦 的。這才能爭取廣大的中間勢力。在當時,只有抓住敵后的敵后空虛,給予突然猛襲,才能有力地調動敵人,給予打擊,恢復大片抗日根據地。在敵后碉堡密布的情 況下,組織這樣統一有計劃的破襲,是不容易的。百團大戰的勝利,對于揭露日、蔣各項欺騙宣傳是有利和有力的,對于積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當時還不給敵 偽以必須和可能的打擊,根據地就會變為游擊區;我們就不會有近百萬正規軍。二百萬基干民兵,和廣闊的解放區作為解放戰爭的戰場,給進犯的蔣軍以適時的打 擊。
顯然百團大戰目的之一,就是打一次較大的戰,一掃所謂“游而不擊”壞名聲。
就后來的戰果來看,至少這一點是實現了。
第二:八路軍當時擴軍是很快的,從1937年編組時候的4萬多人,在1940年已經一舉發展到近40正規軍萬的規模,至于民兵等非正規部隊至少也有20多萬人。
換句話說,光是正規軍就有是10倍數量的擴充。表面上,似乎兵強馬壯,其實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之前很多戰斗中已經看出,八路軍的戰斗力有著明顯的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武器裝備的原因尚且次要,因為紅軍時期也沒有什么武器,井岡山時代一把步槍也就3,4發子彈,紅軍扛著鳥槍和大刀長矛打仗。但紅軍戰斗力一樣頑強,甚至打垮過國軍精銳的18軍的前身。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大肆擴軍的部隊訓練問題。對于增加10倍的軍隊,根本沒有,也不可能給予嚴格的正規訓練,沒有很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沒有什么實戰提高的機會。
訓練一名合格的士兵并不容易,正常來說需要一年的新兵訓練,以教會士兵一切基本素質,然后進入部隊實習3個月作戰,再參加一兩場戰斗,才告成熟。
訓練時間很漫長,要求很好。以日軍為例,新兵完成訓練至少需要射擊1800發。日軍認為,士兵如果連這點子彈都打不到,就根本不可能上戰場。
至于基本訓練以后的實習和實戰訓練都極為關鍵,這些都是無法速成的。
大家都看過連續劇《兄弟連》,101傘兵師E連的戰士們經過2年艱苦訓練,配備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裝備,打了第一場諾曼底登陸,仍然打的一塌糊涂,傷亡很大,唯一的戰績也不過消滅了德國的少量炮兵。為什么?因為他們雖然訓練嚴格,武器先進,卻并沒有戰斗經驗,還不算是合格的士兵。
一兩場戰斗以后,他們就開始具備的真正的戰斗力,成為巴斯托涅中最頑強的美軍了。
中共紅軍當時從游擊隊轉變為可以打運動戰的野戰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經過了幾次圍剿的殘酷鍛煉,前后死了不下10萬人。
當時整個華北八路軍奉行毛澤東的山地游擊隊,除了夸大和自吹的戰績以外,一次殲滅日軍一個中隊100多人的戰績也屈指可數。加上新兵太多,老兵太少,紅軍時代一老帶一新的傳統沒法保持。新兵沒人指導,素質根本無法提高。以射擊為例,八路軍新兵實彈射擊有的不足20發,這如何能夠用于正規作戰,就連打游擊也很勉強!
所以,此次百團大戰,彭德懷的目的之一就是借此訓練部隊,以大幅度提高部隊作戰能力。這也是最后打看起來沒有意義的關家垴的原因!
彭德懷戎馬一生,自然知道部隊不大一些硬仗,是訓練不出來的。而虛弱的軍隊,數量再多,也沒有太多用處。今天我們看南韓的足球隊,他們作風頑強兇狠。你肯定想不出,在朝鮮戰爭爆發后,南韓的軍隊居然一觸即潰,而志愿軍前三次戰役中的南韓軍隊也不堪一擊。
其實南韓軍裝備并不差,至少不比志愿軍差,如此弱不禁風的關鍵在于他們之前都是日本的偽軍或者保安隊,并沒有實戰的經驗。而朝鮮人民軍主力中的二分之一都是有戰斗經驗的老兵(解放軍成建制提供了3個師),至于志愿軍就更別說了。
再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為什么解放軍打越南,美軍打越南都這么不好打。因為越南軍隊之前是很弱,但通過抗日和抗法的多年戰爭,以重大傷亡鍛煉出了部隊,成為一 支極不好對付的軍隊。美國佬也被他們打得滿鼻子包,到了中越戰爭時期,越軍素質,更瞧不起十多年沒有打過仗的解放軍,還宣稱一個越軍可以對付十個解放軍。 所謂越南的特工,其實也就是他們的老兵而已。這種老兵,都可以當做特種部隊使用,由此可見一斑,都是實戰練出來的。
第三:現在看起來也是最主要的,是為了八路軍自身的生存。
當時華北的八路軍總數已經達到近40萬人,而華北國軍總數也不過是40萬,而在敵后一些地方,諸如河北省,山西一部都完全是八路軍控制的地盤。
華北日軍在《華北治安戰》中寫道:對于正面進攻華北國軍,日軍是不怕的,但對付徹底消滅時聚時散的共軍,則較為頭疼!所以,從1939年開始,日軍華北方面軍為了對付華北地區敵后的八路軍和國軍游擊隊,開始實行了新式的打法,也就是著名的牢籠政策。這也是在東北成功解決抗聯的政策翻版!
其實早在一年前,這種封鎖就開始了。
早在1939年2月,一份發往八路軍總部的密電,即引起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的重視和警覺。這份密電是冀中軍區政治委員程子華、政治部主任孫 志遠發來的。電文指出:“日軍最近修路的目的與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由任丘到大成、河間的公路修得比地面高5尺,兩旁溝深8尺到1丈, 溝底寬6尺,溝面1丈6,把根據地劃成不能相互聯系、支持的孤獨小塊,部隊也不能轉移,便于敵人逐次分區‘搜剿’。第二種修法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筑。 安國縣已完成三層,敵人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入其圈內。決不能讓敵人修成,否則將造成游擊戰爭的極端困難?!?/p>
從1939年夏天開始,日軍大規模的修筑封鎖的工事,包括據點,公路,鐵路,封鎖溝。日軍的目的是在于將游擊隊和老百姓分開,同時將游擊隊的據點分散割裂,讓他們失去游擊活動區域,從而奄奄一息,坐而等死。
這種封鎖聽起來似乎沒什么,其實非常要命。邱會作回憶自己帶著老婆孩子從山東返回延安時,就經過這種封鎖線。其實當時已經是1944年, 日軍已經幾乎放棄中小據點,該由偽軍駐扎,而偽軍因為知道日軍必敗,根本也不賣力。但就這樣,邱會作他們認為小心翼翼的化妝改扮。其中經過一道封鎖線的時 候,當地帶隊的游擊隊員告訴邱會作,根本不能帶孩子過去,因為這里白天過不了,只能晚上過。而晚上日軍只要一聽到風吹草動,立即開槍。所以,他們告訴邱會 作,一定不能讓孩子哭,如果真的哭了,只能把孩子捂死。不然不但孩子活不了,大人也一個別想活。當時邱會作回憶,他的老婆哭著同意了!
過幾個化妝的八路軍干部尚且如此,八路軍大部隊又如何活動呢?
但之前八路軍對這種封鎖沒有好的辦法,因為他們都是游擊戰,都在小打小鬧,沒有實力對付這種封鎖。零散打擊對擊破封鎖沒有意義,只是徒增傷亡而已,日軍也極容易修復!
下場就是,經過快一年的封鎖,華北據點增加到3000個,公路鐵路也急劇增加,加上日軍定期的掃蕩,八路軍的根據地急劇減少,最后僅剩彈丸之地,根據地也被割裂的四分五裂!
這一切都造成八路軍極大的困難,軍事上的威脅尚且其次,經濟上由于根據地的縮小,也陷入困境,八路軍一線戰士一天也只能吃區區7兩小米,這樣下去部隊就要被拖垮!
所以,事情逼到這個地步,實在是不打不行。如果不打讓鬼子繼續搞下去,等到部署完全成功,八路軍成為甕中之鱉,再想打都不可能了。
彭 德懷更直言不諱的回憶道:日偽軍依靠幾條交通線,不斷向我根據地擴張占領區,增多據點。同時,日軍采用多面政策,除軍事進攻,還有政治誘降、經濟封鎖、文 化欺騙。日軍推行所謂“治安強化”政策后,偽軍、偽組織擴大,敵占區擴大,我抗日根據地愈見縮小,部隊給養供應困難。日軍又封鎖與隔絕我各抗日根據地之聯 系,特別對晉東南實行其“囚籠政策”,使形勢日趨嚴重。敵偽依靠據點到處搶掠,實行“三光”政策,人民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從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年)三 月前后至七月,華北抗日根據地大片土地迅速變為游擊區,大破襲戰(按指百團大戰)之前,只剩下兩個縣城,也就是太行山的平順和晉西北的偏關。原來一面負擔的群眾變為兩面負擔(對抗日政府負擔交糧食納稅,又對偽政權負擔)。。百團大戰是在敵后根據地退縮到最后不能再退的形勢下進行的。打破敵人的囚籠政策及其對根據地的封鎖,已成為華北我軍勢在必行的緊迫任務之一。
于是,民國二十九(一九四○)年春天在晉東南,經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開會醞釀確定。當時彭德懷就提出,把敵人封鎖八路軍的主干道正太路搞掉,使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共根據地連成一片,但因執行上有困難,且正太路為山西日本所有駐軍補給命脈,絕不善罷干休。經聶榮臻提議改為對正太路進行破壞襲擊,也就是所謂的大破襲戰。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三點中,自然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點。
八路軍抗戰打百團是抗日不假,但從主觀上也是免于自己遭受滅頂之災,實在沒法不打!
八路軍參戰的規模對于八路軍參戰的規模是一筆糊涂賬,自然,其實本來沒有絲毫糊涂可言,主要還是政治因素。
歷史上,對于百團大戰到底多少個團參戰的說法為:80個團,100個團,105個團,115個團。雖然團似乎差別不太大,但兵力差別很大。
對于百團大戰具體的兵力為:20萬,40萬,60萬!
早期的數字很明確,八路軍出動共115個團40萬人!
改革開放以后,對這個數據進行了修改,官方數據已經從40多萬降到了20多萬!
在幾年前出版的官方書籍《八路軍》中寫道:晉察冀軍區共有36個團參戰,第120師兼晉西北軍區共有27個團參戰,第129師兼太行軍區共有42個團參戰,百團大戰參戰的總兵力為105個團、約27萬人。
2006年的《人民日報》中也修改了這個數字,最后的結論是105個團,20多萬人!
雖然現在的數據比已經有大幅度縮小,但實際上是否達到27萬這個數字,一般認為還是在夸大!
同時,這里面就出現一個很有趣的悖論!顯然,一個團不是應該1000多人嗎,為什么100個團的兵力卻高達27萬,這不就相當于一個團有2000多人嗎!
這里就要說說八路軍的大團和小團。八路軍的大團是各軍區的主力,兵力較為強大,有2000人甚至個別達到3000人。比如抗戰初期的769團就有2900多人。
如果參戰的105個團,都是這種2000多人的大團,兵力總數才會是20多萬。
遺憾的是,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
此次參戰的部隊中,有大量的八路軍小團。在華北開戰游擊戰以后,出于發展和適應游擊戰的目的,組建了一些小團。這些團分散到各地自行發展,逐步擴大規模。而且由于游擊戰的需要,大團不便于隱蔽和轉移,消耗給養也多,不如小團精干。所以小團很多都只是5個連編制,只有區區600,700人,很多甚至還不到這個數字,這也算一個團。
所以八路軍陣亡名單中團長很多,就是這個原因。這樣一個團長,其實也就等于一個營長而已。
此次由于八路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部隊,尤其是第二個階段,傾全力猛攻,所以大量小團也用到戰場。
所以,顯然這105個團20多萬兵力,也有水分。
網上有些較為極端的朋友把百團大戰叫做百排大戰或者百連大戰,當然這也是不對的,但實際參戰數量肯定沒有這么多,多是宣傳而已。
我們再從別的角度去看!以日軍損失最大,八路軍打的最好正太路破襲戰,目前公布數字從早期版本的“聶榮臻部隊15個團,劉鄧部隊15個團,正太線共30個團”改為“直接參加正太鐵路破擊作戰總兵力約20個團“,減少了三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代主任熊斌,呈蔣委員長報告派員視察百團大戰實際情形,于1940年十一月三十日電稱:中共此次在正太沿線所用兵力共11團,朱、彭報為三十余團。
這本來沒什么,關鍵是,根據日軍《華北治安戰》寫道:“襲擊石太線沿線的敵軍為129師約6000人以及晉察冀邊區第二、十九團以及抗日軍政大學學生隊等。”
同時日軍軍事形勢圖上對八路兵力的標注一共10300人左右,這和熊斌的數字非常接近。
顯然,如果說熊斌因為政治目的胡亂說話,日軍則沒有必要。日軍被八路軍打擊以后,一度損失很大,狼狽不堪,完全應該夸大八路軍襲擊的兵力以挽回面子,沒有任何必要減少八路軍數量。
所以說,20多萬的數字,也并不可靠。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八路軍正規軍實際參戰數字應該不到20萬,約為10幾萬人。
當然,此次八路軍進攻并不完全是正規軍,還有數量廣大的民兵,老百姓等等。因為這一線日軍到處燒殺淫掠,甚至殺死剛出生的嬰兒,強奸懷孕即將生產的婦女,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都紛紛主動幫助八路軍作戰。這些參戰的非正規軍和民眾總數也有將近20萬。
換句話說,八路軍參戰部隊十多萬,輔助的非正規部隊約20萬!這個數字相比之前任何一個八路軍的戰役,都要大十倍!也是抗戰歷史上,八路軍新四軍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