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是今天的哪里
大家還記得在西游記中,唐三藏師徒幾個穿越火焰山的情節嗎?那么現實中火焰山在哪里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西游記》里的火焰山在哪兒呢?
吐魯番市是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新疆中東部,天山東部山間盆地,又稱“火洲”,東臨哈密地區,西、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靜、和碩、尉犁、若羌縣毗連,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臺、吉木薩爾、木壘縣相接,是中國內地連接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交通樞紐。截至2009年,轄區面積70049平方千米,轄高昌區、鄯善縣和托克遜縣,共26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72個行政村,人口614616人(2009年)。
歷史沿革
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當時吐魯番的人們以狩獵、采集為主。進入奴隸社會后,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以農業為主,并漸漸在吐魯番盆地定居下來。據《史記》的記載,生活于吐魯番盆地一帶的土著居民是姑師人。他們在吐魯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師(后稱車師)國、狐胡國、小金附國、車師后城長國、車師都尉國。
2015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吐魯番地區和縣級吐魯番市,設立地級吐魯番市;吐魯番市設立高昌區,以原縣級吐魯番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昌區的行政區域;吐魯番市轄原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托克遜縣和新設立的高昌區。
地形地勢
吐魯番市是天山東部的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盆地西起阿拉山溝口,東至七角井峽谷西口,東西長245公里;北部為博格達山山麓;南抵庫魯塔格山,南北寬約75公里。中部有火焰山和博爾托烏拉山余脈橫穿境內,把本地區分成南、北兩半。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于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吐魯番盆地山區面積為9850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59863平方公里。
氣候
吐魯番屬獨特的暖溫帶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因地處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環抱,增熱迅速、散熱慢,形成了日照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降水少、風力強五大特點,素有“火州”、“風庫”之稱。全年平均氣溫為14℃,夏季平均氣溫在30℃左右,全年氣溫高于35℃的炎熱天氣,平均為99天;高于40℃的酷熱天氣,平均為28天。四季氣候變化的特點是:春季短暫,平均為61天,開春早,升溫快;夏季漫長,平均152天,高溫酷熱;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溫急促;冬季較短,平均95天,風小雪稀,天氣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
生物資源
截至2009年,吐魯番地區境內有國家級保護動物有近30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雕、玉帶、海雕、雪豹、白肩雕、蒙新野驢、野駱駝、北山羊、大鴇、、波斑鴇、黑鸛、白鸛;二級保護動物有馬鹿、哦喉羚、盤羊、塔里木兔、黑熊、高山雪雞、蒼鷹、大鵟、紅隼、雕號鳥、縱紋腹小號鳥、長耳號鳥、短耳號鳥、鳶、棕尾鵟、大小天鵝。
在吐魯番地區境內生存的其它動物還有家燕、大雁、布谷鳥、樓燕、紅尾伯勞、灰伯勞、赤頸鶇、燕雀、漠雀、紅腰朱雀、斑鳩、靴籬鶯、小白喉鶯、黑喉巖、歐斑鳩、灰斑鳩、棕斑鳩、山雀、呱啦雞、大杜鵑、短趾沙百靈、鳳頭百靈、魚鷹、烏鴉、喜鵲、野鴨、雀鷹、野鴿、啄木鳥、麻雀、野豬、狼、沙狐、赤狐、旱獺、大耳猬、晚棕蝠、伏翼、環頸雉、虎鼬、蜥蜴等。
森林資源
截至2009年,吐魯番地區森林面積133.1萬畝,占轄區總面積0.23%。林地中山區有成片林,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市和鄯善縣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坡。全市山區天然林資源5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0萬立方米,樹種以云杉、落葉松、胡楊為主。
吐魯番地區林業用地總面積2347383畝,森林覆蓋率為1.92%。其中:天然林面積1618177畝,覆蓋率1.55%;人工林面積:385570畝,覆蓋率0.37%;林地面積2003747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5.36%;灌木林面積134453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7.3%,育苗基地1000畝。
光熱資源
吐魯番盆地的光熱資源十分豐富,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陽光熱輻射量每平方厘米達139.5卡,全市高達9.8萬億卡。由于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吐魯番的無霜期平均每年達到268.6天,最長的年份達到324天,是中國長城以北無霜期最長的地方。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53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