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陵墓在哪里
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為五帝之首。今天,我們就來揭秘一下黃帝的陵墓地址。歡迎大家閱讀:
黃帝的陵墓在哪里
陜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又最受尊敬的陵墓,它早已為海內(nèi)外的炎黃子孫所共同景仰,還被中國政府列入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國家已撥專款,著手對它進行整修。2004年,重修竣工之后的黃陵以其莊嚴宏偉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統(tǒng)一團結(jié)的光榮歷史,是全世界華裔敬祖尋根的寄托。不過有人提出黃帝并不葬在黃陵縣。
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從黃帝時代起,就告別了蠻荒混沌的歲月,拉開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軒轅黃帝率領(lǐng)先民們,磨礪智慧,統(tǒng)一華夏,安定四方,黃帝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始祖,后人敬稱為“人文初祖”。相傳黃帝有土德之瑞,他禮賢好義,倡導(dǎo)勤勞生存,教人們建造房屋,燒制陶器,種植五谷,馴養(yǎng)家禽,在他那個時期,中華民族產(chǎn)生了文字、舟車、音律、算數(shù)、醫(yī)學(xué)等。相傳他的妻子是一位叫嫘祖的婦女,教女性養(yǎng)蠶、繅絲和紡織,中國自此以后有了紡織業(yè)。
傳說黃帝生于山東壽丘,逝世于河南荊山,黃陵縣橋山成為他的陵寢所在地,是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據(jù)說黃帝118歲時出巡河南,忽然晴空中發(fā)出巨大聲響,在一陣音樂聲中,有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將黃帝接上了天。當(dāng)黃龍飛至今陜西橋山上空時,黎民百姓呆呆地看著,人們大聲呼喊著,邊跑邊哭為黃帝送行。黃帝見到這種情況,就下駕安撫百姓。黃龍催黃帝要上路了,黃帝不能違背天命,遂無奈地乘龍升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橋山龍馭”。后來人們將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漢代人就已經(jīng)認為黃帝陵位于橋山。《史記·孝武帝本紀》中又說,漢武帝曾“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qū)υ唬狐S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傳》也說:“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一般認為,橋山的黃帝陵冢建于漢代以前,今天坐落在蒼黛古柏叢中的陵墓就是那個時候的產(chǎn)物。今黃帝陵冢南側(cè)有一座高20米的土臺,名為漢武仙臺,相傳就是漢武帝祭陵時修筑的。由于武帝在此臺祈求長生不老、飛升成仙,人們遂稱其為仙臺。橋山東麓的黃帝廟也是始建于漢代。
黃陵縣城北的橋山,沮水河從西、南、東三面環(huán)繞并向東流去。沮水河自陜、甘交界的子午嶺源頭至入洛河處,全長128公里,站在橋山之巔向下望去,就像水潛其底,穿山而過,橋山形如沮水河之橋,故得其名。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陜西巡撫畢沅在陵前立了“古軒轅黃帝陵碑”,似乎向世人鄭重昭示,這里是最正宗的黃帝安息地。黃帝廟內(nèi)存放著數(shù)十通石碑,都為歷代帝王致祭軒轅黃帝的“御制祝文”,說明歷代帝王都相信,這里才是黃帝的安息地。辛亥革命勝利后,致祭軒轅黃帝陵,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名義,為祭陵寫下了一首氣壯山河的詩:“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建國以后,黃帝陵成為國家明令保護的第一號古墓葬。今天黃帝陵前祭亭內(nèi)的石碑是郭沫若于1958年5月題寫,每逢清明節(jié),人們都要祭掃黃帝陵,舉辦盛大的公祭活動,炎黃子孫們將橋山黃帝陵作為憑吊中華民族遠古祖先的象征性場所。
黃帝陵在陜西橋山,長期以來得到人們的公認,不見有誰發(fā)表不同的意見。然而近年來,一些人提出了獨特的看法,使黃帝陵的所在地成為一個歷史謎案。
1994年,張耀民先生在《西北史地》雜志上撰文,認為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80里的子午山,即今甘肅慶陽地區(qū)正寧縣東部五頃塬一帶。他認為橋山之“橋”,按《爾雅》的解釋是“山銳而高”。《史記》確說黃帝葬在橋山,但注釋《史記》的各書,均沒說橋山在陜西。劉宋時裴骃之《史記集解》注引三國時的《皇覽》,說“黃帝陵在上郡橋山”。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唐張守正的《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說,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80里子午山,又說上郡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冢。所以稍后的《元和郡縣圖志》就干脆說“子午山一曰橋山”。《明史·地理志》也說,橋山就是子午山。清代的《讀史方輿紀要》更是直接說:“橋山,也曰子午山,也曰子午嶺,寧州百里,即子午嶺之別阜,嶺北即真寧,漢縣志所云橋山在陽周南也。”又說寧州東百里的真寧縣,就是漢上郡陽周地,隋改為羅川縣,唐代因為在這個地方得到了玉真人像,改為真寧。所以張耀民指出,黃帝陵所在的橋山,漢武帝還祭的橋山,就是今天“銳而高”并雄踞慶陽地區(qū)正寧、寧縣、合水東部和華池縣西部的南北長約300公里的子午嶺,也即今之子午嶺南部的正寧縣境內(nèi)。
黃帝的文獻記載
《綱鑒易知錄》清·吳乘權(quán)
【綱】黃帝有熊氏,以土德王。
【紀】初,神農(nóng)氏母弟世嗣少典為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帝于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姓公孫。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于有熊,故號有熊氏。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
【綱】及炎帝戰(zhàn)于阪泉。
【紀】神農(nóng)氏衰,諸侯相侵伐,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軒轅習(xí)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榆罔欲侵陵諸侯,諸侯益叛之。軒轅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榆罔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
【綱】誅蚩尤于涿鹿。
【紀】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軒轅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大霧,軍士昏迷。軒轅為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戮之。
【綱】諸侯尊帝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以治天下。
【紀】軒轅自涿鹿誅蚩尤還,天下諸侯共尊為天子,以代神農(nóng)氏治天下。因其有土德之瑞,故號曰黃帝。
【綱】以云紀官。
【紀】帝初受命,適有云瑞之應(yīng),因以云名官,號為云師。春官為青云,夏官為縉云⑥,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
【綱】立六相暨史官。
【紀】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風(fēng)后明乎天道,太常察乎地利,蒼龍辨乎東方,祝融辨乎南方,大封辨乎西方,后土辨乎北方。帝命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
【綱】立占天官。
【紀】帝受河圖,得其五要,乃設(shè)靈臺,立五官以敘五事。命鬼臾蓲占星,鬭苞授規(guī),正日月星辰之象,于是乎有星官之書。命羲、和占日,尚儀占月,車區(qū)占風(fēng)。
【綱】命大撓作甲子。
【紀】帝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始作甲子。
【綱】命容成作蓋天及調(diào)歷。
【紀】帝命容成作蓋天,以象周天之形。綜六術(shù),以定氣運。問鬼臾蓲上下周紀,以作調(diào)歷,歲紀甲寅,日紀甲子,而時節(jié)定。是歲己酉朔旦,日南至,而獲神策,得寶鼎。鬼臾蓲曰:“是謂得天之紀,終而復(fù)始。”乃迎日推策⑪,造十六神歷,積邪分以置閏,配甲子而設(shè)蔀。于是時惠而辰從矣。
【綱】命隸首作數(shù)。
【紀】帝命隸首定數(shù),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⑭。
【綱】命伶?zhèn)愒炻蓞巍?/p>
【紀】帝命伶?zhèn)惾≈駧O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jié)間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又制十二筒以象鳳凰之鳴,而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yīng),以立宮、商、角、徵、羽之聲,治陰陽之氣,節(jié)四時之變,推律歷之?dāng)?shù),起消息,正閏余。
【綱】命榮猨作十二鐘。
【紀】帝命榮猨鑄十二鐘,協(xié)月筒以和五音,立天時,正人位焉。
【綱】命大容作《咸池》之樂。
【紀】帝命大容作《承云》之樂,是為《云門》、《大卷》,命曰《咸池》。
【綱】作冕旒,正衣裳。
【紀】帝作冕,垂旒充纊。為玄衣黃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觀翚翟、草木之華,乃染五采為文章,以表貴賤,于是袞冕衣裳之制興。
【綱】作器用。
【紀】帝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以利器用。揮作弓,夷牟作矢,以威天下。
【綱】作舟車。
【紀】帝命共鼓、化狐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邑夷法斗之周旋,作大輅以行四方,由是車制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而天下利矣。
【綱】作合宮。
【紀】帝廣宮室之制,遂作合宮,祀上帝,接萬靈,布政教焉。
【綱】作貨幣。
【紀】范金為貨,制金刀,立五幣,以制國用,而貨幣行矣。
【綱】作《內(nèi)經(jīng)》。
【紀】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內(nèi),夭昏兇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于岐伯,而作《內(nèi)經(jīng)》。復(fù)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脈息;巫彭、桐君處方餌,而人得以盡年。
【綱】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蠶。
【紀】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后世祀為先蠶。
【綱】畫野分州,經(jīng)土設(shè)井。
【紀】帝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qū)。命匠營國邑,置左右太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以和。遂經(jīng)土設(shè)井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分之于井而計于州,則地著而數(shù)詳。
【綱】屈軼生于庭,鳳凰巢于閣,麒麟游于囿。
【紀】有草生于庭,佞人入則指之,名曰屈軼。鳳凰巢于阿閣,麒麟游于苑囿焉。
【綱】帝崩于荊山之陽,葬橋山。子玄囂踐位。
【紀】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
看了“黃帝的陵墓在哪里”還想看:
1.黃帝的陵墓在哪里
2.黃帝的陵寢墓地
3.朱元璋陵墓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