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哪里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位于倫敦南肯辛頓區,是世界著名的研究中心,專門從事生物分類、鑒定和保存?!W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原為1753年創建的不列顛博物館的一部分,1881年由總館分出,1963年正式獨立。它坐落在倫敦南肯辛頓地區,為維多利亞式建筑,形似中世紀大教堂。總建筑面積為 4萬多平方米。
館藏介紹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世界各地動植物和巖石礦物等標本約4000萬號,其中古生物化石標本 700多萬號,圖書館有書刊50萬種,并保存著大量早期的自然研究手稿和圖畫等珍貴品。全館有20間大陳列廳,內容包括古生物、礦物、植物、動物、生態和人類等六個方面。中央大廳為現代生命科學陳列廳,用立體景觀、展柜介紹進化論和人類學知識。1 層右翼各陳列廳展示古生物化石標本,它展出有魚龍,蛇頸龍,5米高的霸王龍,體態極小的新頜龍,尾翼達17米的翼龍以及完整的始祖鳥骨骼等;左翼各陳列廳展出現代動物,包括海洋無頸椎動物,魚類,鳥類及爬行動物。其中以鳥類的陳列最為出色。2層左側展出哺乳動物,其中較精采的是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和澳大利亞有袋動物的陳列;右側陳列礦物、巖石、寶石,大理石并有專室陳列隕石。3 層是現代植物和化石植物的陳列
科學研究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8年有工作人員750人,其中有300名各類科學家,分別在動物學、昆蟲學、古生物學、礦物學和植物學等 5個研究部工作。科學家除了從事本學科的室內研究外,還組織和參加野外研究活動。該館是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國際分類學研究中心之一,為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所利用。該館對動植物和礦物鑒定和命名,研究不同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和生物進化的理論,還致力于解決醫藥、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和石油勘探等各方面的實際問題。
公共服務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倫敦群眾性科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每年觀眾和參加各種活動的人數達200萬以上。該館設有教育部門和講演廳,組織對公眾演講,傳授自然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還開展多種對外服務和國際性活動,為有關的科研和生產單位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與其他國家的科研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參加大學的教學工作,擔任講課和培養研究生。 作為一家公共機構,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通過對IT網絡進行升級來改進網絡管理方面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該博物館每周七天要雇傭2500個 人接待訪問博物館的游客,并進行重要的調研項目。 他們最近選擇了與IP通信公司Mitel進行合作,安新網絡的應用將為博物館減少開支,并改進工作人員以往由于工作量過大而造成的工作和生活不平衡的狀況。除了應用新的網絡 之外,該博物館的另外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準備搬進正在建設之中的新樓。Estcourt表示,雖然整個項目的完成還需要四年的時間,但新網絡的 應用已經使原來既費時又費錢的工作變得簡單多了裝一個綜合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以代替從1988年開始使用 的舊網絡,以新的IP通信系統代替舊的PBX電話交換系統。
展出世界上最大的魷魚
2006年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了一條世界上最大的魷魚,引起了眾多參觀者極大的興趣。這條魷魚長約9米。去年4月,它在??颂m群島(馬爾維納斯 群島)被捕獲,目前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出。巨型魷魚通常生活在海下1000米深處,它們很少被人發現且從來沒有被科學家進行過合適的研究。它們通常有8只粗“手臂”,外加兩條超長的用于捕食的觸須。日前展出的這條巨型魷魚還擁有一雙長約0.25米的巨眼。有關巨型魷魚的傳說很多。早在1530年,海員就發現了巨型魷魚,并把它們誤認為傳說中的男性人魚或海中毒蛇。去年9月,日本科學家首次拍到巨型魷魚的照片。
受詛咒寶石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塊罕見的“德里紫藍寶石”,然而60年來,這塊寶石卻一直被鎖在博物館的柜子中,因為據稱這塊寶石攜帶“詛咒”,它的多任主人都災難連連,甚至突遭橫禍。該博物館本周將公開展出這塊塵封了百年的“魔咒寶石”。
據報道,這塊“德里紫藍寶石”是1857年印度兵變期間被士兵掠奪得到,并被一名叫做W·菲里斯的騎兵帶到英國的。然而,寶石的新主人菲里斯來到英國后,就遭遇了連串厄運,他不但失去了所有金錢,并且還百病纏身。
菲里斯的兒子繼承了這塊寶石后,也遭遇了同樣的厄運。菲里斯的一名家庭朋友將這塊寶石借去把玩了幾天,結果沒多久,他就自殺身亡了。
這塊價值連城的“德里紫藍寶石”頓時成了災禍的象征,人們紛紛謠傳它遭到了“詛咒”,任何擁有它的人都會厄運纏身。1890年,英國科學家愛德華·海倫·艾倫得到了這塊寶石,成了它的新主人。愛德華本是一名律師和小提琴制作者,但后來卻成了一名科學家,對有孔蟲類、單細胞水上有機生物深有研究,愛德華還是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的朋友。
愛德華得到了這塊“德里紫藍寶石”后,結果也遭遇了一連串倒霉事。愛德華的兩個朋友曾向他借這塊寶石回家觀賞,結果一個朋友從此屢屢遭遇不幸事件;而另一個朋友則是一名歌手,自從她借回這塊寶石觀看后,她竟突然開始“失聲”,從此再也沒有唱過歌。
盡管愛德華一開始并不相信什么“魔咒”,但當他的朋友雙雙遭遇厄運后,愛德華終于一狠心,將這塊無價寶石扔進了倫敦攝政運河里,可沒想到3個月后,這塊寶石又離奇地回到了他手中。原來一艘挖泥船從運河中撈到了這枚寶石,一名商人從船員那兒買下了它,并將它“物歸原主”還給了愛德華。1904年,愛德華終于受夠了這枚“魔咒寶石”的陰影,將它寄給了自己的銀行管理人,要求銀行將它保管起來,直到他死都不要再被他看到。據稱愛德華當時說:“我感到它會對我新生的女兒帶來不利的影響。”
愛德華在1943年去世,去世前,他將自己的許多收藏品都捐給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愛德華最后在遺囑中,將那枚“魔咒寶石”也捐給了自然歷史博物館。讓博物館官員意想不到的是,愛德華竟然還在盒子中留下了一張警告性紙條,上面寫道:“這塊寶石顯然受到了詛咒,它上面沾染了鮮血,每個擁有它的人都會失去榮譽。無論誰打開這個盒子,都應該先閱讀一下這份警告,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處理這塊寶石。我對他或她的建議是,他們應該立即將它扔進大海里。”
直到日前,這枚被冷藏多年的“魔咒寶石”才得以重見天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決定在公共礦石館重新開館之際,將“德里紫藍寶石”進行永久性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它的“詛咒故事”。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礦石收藏部主任艾倫·哈特承認,對于這樣一個世界知名的科學博物館,講述一塊寶石的“超自然”故事顯然很不適宜,但哈特聲稱,這樣的故事能給博物館中的收藏品帶來一種文化視角,并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然而,愛德華的后人卻深信這塊“德里紫藍寶石”的確具有“魔力”,愛德華77歲的孫子艾弗·瓊斯是一名前海軍軍官,他拒絕和這塊寶石打任何交道。瓊斯對記者說:“我的母親生前從來不愿觸碰這塊寶石,她也要求我們不要和它扯上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