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源古歷史博物館在哪里
福建源古歷史博物館位于風光秀麗的鷺島之城,環抱于五緣灣,與著名的廈門游艇碼頭、廈門五緣灣音樂島遙遙相望。福建源古博物館是首家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廳批準成立的綜合性民辦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2萬平米,館內展示面積2000多平,收藏文物1500余件。
基本介紹2011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館內共有8個成列室,展品均是陳斌先生個人收藏,主要展示紅山文化、齊家文化、良渚文化、石器、陶器、玉器等珍貴文物,以及戰國、漢、唐、明清文物和民俗用品,工藝精美令人嘆為觀止。館內還展示紅色文化,包括一尊現存世界上最高2.8米的__期間毛主席脫胎漆器雕像。作為省內第一家收藏、展示、交流紅山系列文化文物的特色博物館,秉承環保理念,館內大部分建設裝修器物來源于閩南舊建筑物材料。地板采集集美嘉庚路石板而成,館內最重要的設備之——展柜,是用老船木制成,厚實穩重。
不論是屏風、門扇、抑或是地面,無不古色古香,呈現出一派濃厚的閩南地方特色氣息。以中國玉和中國龍的起源和發展為線索,通過對歷史文物的保存、展示與介紹,成為世人了解紅山系列文化的窗口。紅山文化代表遼河文明,是我國最早的文化形態之一,體現中華文明起源多元性。中原文明重農抑商,崇文貶武,中庸圓滑。而北方文化重牧輕耕,善騎尚武,豪放粗獷。中華文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相容性使得中華文明傳承不斷。
館藏陶梟
此梟銳喙圓目,鷹足及尾為器足,雕塑技法古拙。神態威嚴,栩栩如生。古言梟鳥不孝,《漢書·郊祀志》注:“孟康曰,梟鳥食母,破鏡獸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吏祠皆用之。如淳曰,漢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
梟即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紅山文化時期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飛起,以避免受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于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據說她的愛鳥就是貓頭鷹。因此古希臘人對貓頭鷹非常崇拜,認為它是智慧的象征。
精品介紹
紅山玉人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胸前乳房突起,高顴骨,嘴唇略薄。雙腿略分開,呈蹲踞之姿。中國歷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發展來的,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對女始祖的崇拜,女陰的崇拜是原始社會的一大特色。
C形玉龍玉龍黑褐色,龍身大部光素無紋,體蜷曲,呈C字形,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鱗鳳魚龍,謂之四靈。龍為之首,后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
直口短勁圓肩平底帶九獸龍紋罐此罐為泥質灰陶,罐身有龍、蛇、魚、雀、鹿等裝飾紋樣,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云、鳥等)一是熊,《史記》說:“黃帝為有熊";二是龍,《史記》說“軒轅,黃龍體”;三是龜,《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四是云,紅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造型與云有關;五是鳥,《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為圖騰。這些圖騰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陶罐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情況。
獸面紋玉璧玉璧直徑約35cm,孔徑通體墨綠,光滑。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
齊家文化玉蛙《說文·黽部》“蛙,詹諸也。”詹諸即蟾蜍,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月精。蛙在古代似作神靈物,古人對青蛙崇拜因為青蛙多子,乃至與我們人類的繁衍聯系起來,豈望人類生生不息,并且作為一種圖騰。“媧”與“蛙”同音,蛙圖騰是女媧氏族部落標志。
良渚文化玉琮《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此琮玉料外表經侵蝕呈黃白色,矮方柱形,內圓外方,四角各有兩組獸面紋。孔為對鉆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周禮》“以黃琮禮地”,玉琮是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馬家窯彩陶蛙人紋雙耳瓶蛙紋是馬家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紋飾之一,蛙紋很少有重復的,形態生動。先民對浩大、洪猛的水無法駕馭,但又離不開它,自然而然地對水產生了敬畏、依戀和崇拜。由對水的崇拜,進而對在水中自由出沒的魚、蛙、蜥蜴同樣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