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李蓮英是哪里人
李蓮英是清末太監,曾是最有權勢的一大宦官,慈禧太后專寵50年之久,權傾朝野,位列人臣,頭戴二品翎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太監李蓮英是哪里人,望大家喜歡。
太監李蓮英是哪里人
李蓮英能有這么大的成就與自身是分不開的,據說李蓮英從小就很聰明,會拍馬屁,他出生在順天府的大城縣里(現今的河北大城縣中的李賈村),這個村落坐落在子牙河的河岸邊上,距離京城約300公里的路程,李賈村地勢低,屬于低洼地帶,每逢夏季雨水充沛之時,必發洪災,是個十年九澇的地方。一有水災,莊稼必毀,顆粒無收,所以生活在這個地方的農民生活貧苦,經常食不裹腹。
李賈村的河對岸就是河間府,這是一個專產太監的地方,清朝皇宮中的太監來自河間府的就占了九成之多,以河間府為中心,向外擴散2-3百公里都是出太監的圈子。宮中有名的太監如崔玉貴就是這一帶的人,李賈村的隔壁村張吉莊子人,還有安德張也是出自這帶。河間府出來的太監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有嚴重的口音,一聽就知道是老鄉。
李蓮英出生在大城縣,但是他的祖籍確是在山東齊河,李蓮英的祖先都生活在山東的西部區域。古代的人為了生計遷來移去也是常有之事,在李蓮英小時候,跟著他的父親從大城縣搬到了北京,全家人都在北京靠著手藝活過活。后來生活困苦,才將李蓮英送入宮中當太監。
從這里看李蓮英是哪里人就很清楚了,祖籍是山東齊河縣人,后來定居于河北大城縣的李賈村,后來又搬到了北京城,最終在北京安家落戶,成為一個新北京人。
大宅門李蓮英
《大宅門》是一部由郭寶昌執導,中央電視臺影視部和無錫中視股份公司強強聯合拍攝的一部家庭劇,強大的演員陣容和新穎的視角吸引了一大批觀眾,這部作品于2001年在中央臺首播,一播及紅,奪得年度收視率冠軍。
《大宅門》以醫藥世家白府為主線,講述了白府從清末到解放這段期間的浮沉往事,經歷過清末的腐敗,也經歷了民國的政變,亦經歷軍閥混戰時期,也迎來了解放時期,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命運也決定著白府的興盛衰敗。《大宅門》從光緒年間“時光穿越”到八國聯軍入侵時期,再到清朝顛覆,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件等中國歷史上較為著名的歷史事件。官場恩怨,三代人的愛情情仇,恩恩怨怨,商場沉浮無不牽動著觀眾的心。
大宅門利用時光的角度演繹著一曲宅門史,那扇大宅門后,展現的是一幅生活畫卷,波瀾壯闊。門里面生活著祖祖孫孫三代人,世人在門口看,門內人譜曲了一首世態炎涼的現實歌。
其中有一個角色尤其的讓人印象深刻,這個人就是李蓮英,人們記住他是因為張藝謀而記住了李蓮英,張藝謀客串李蓮英一角。李蓮英是清末著名的宦官,張藝謀用其精湛的演繹將李蓮英這個角色演活了。
劇中李蓮英一副十足的奴才相,時而恭謹,時而冷漠,時而謙卑,時而驕狂,在劇中李蓮英的語言簡單,而且戲份不多,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配角為整個大宅門增添了一種異域風情。
李蓮英墓
李蓮英于1911年去世,享年64歲,李蓮英死的時候清朝朝廷給了李蓮英一千兩白銀,這白銀全部用來修建陵墓,而這座陵墓位于北京恩濟莊的太監墓地中。李蓮英墓是一座豪華墳墓,但是這座墳墓后來遭到了破壞,遺留下來的就只有墓志銘的拓片。
看李蓮英的喪葬規格在歷史上是最高的,因為在太監墓地中,李蓮英有自己的獨立院落,整個院落中有石柱橋,有牌坊。入門牌坊寫有“欽賜李大總管之墓”,進入院內,整個墓園格局分布清晰,東西兩側建有兩座亭子。墓頂采用三合土修筑,其墓碑則是用上乘的漢白玉打造,高3.5米,款1米,從這墓碑就則以看出其墓葬規格有多高了。
李蓮英墓有一個比較遺憾的點就是缺少名家的墓志碑文,其名聲不好,所以沒有文人雅士為其撰寫碑文,只有后人對其吹捧和美化。
太監墓地中論其規模最大就屬李蓮英墓了,建墓之初,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墓頂上采用的三合土是用蛋白,石灰,江米粥灌漿三種攪拌而成的,可謂是材料成本之巨大。1966年,李蓮英墓遭到了破壞,造反派砸開他的墓塚,在墓塚中發現了無數珍寶,如鉆石帽飾,青玉土浸劍,滿黃浸玉鐲,青玉褐浸環,這些都是無價之寶。最讓人震撼的是李蓮英的墓中只有李蓮英的一個頭顱和小辮子,其尸身消失不見了。
隨著李蓮英墓的發掘,對于李蓮英的死因也受到了各種猜測與說法。
看了“太監李蓮英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