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是誰發明的
方便面又稱快餐面、泡面、杯面、快熟面、速食面、即食面,香港則稱之為公仔面,是一種可在短時間之內用熱水泡熟食用的面制食品。那么泡面是誰發明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方便面是誰發明的?
說法一
早在方便面發明以前,在古代東西方就有人將煮熟的面條油炸后佐以湯汁做為料理。在中國已經有類似的面食稱為“伊面”或著“伊府面”(即臺灣所稱之“意面”)。相傳清朝伊秉綬在家為自己母親祝壽,由于客人多,廚師手忙腳亂下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后佐以高湯上桌。由于賓客吃過后贊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早期方便面包裝上依然寫有伊面、伊府面。
據說,最早制作方便面的,是我國揚州一位姓伊的知府家中的廚子。他把面粉中加入雞蛋,搟成薄片,切成細絲,放水中煮過,立刻再放入油中炸過晾干。這樣處理過的面條放在熱水中隨時可以泡軟,食用非常方便。
至于非油炸的方便面,則可追溯至中國西漢漢高祖三年(前205年)韓信軍隊發明的踅面。當韓信在黃河邊的合陽領軍10萬,準備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時,為解決行軍糧的問題,發明將蕎麥粉與麥粉開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餅,并切成寬條。這種面餅既方便隨身攜帶,也可以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視為方便面最早的形態,正如同中國古代的煙葉是香煙的最早形態一樣。
成為速食產品的現代方便面,是由1958年臺灣裔日本人安藤百福有鑒于當時吃一碗面要排隊排很長,所以在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安藤百福并在發明方便面后,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販售“雞湯拉面”(Chikin Ramen)( 香港名為“日清伊面”;中國內地為“日清始祖雞湯拉面”)口味,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仿制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安藤很快意識到,必須規范市場,才能維護新產品的名譽。1960年,他打贏了方便面著作權官司,第二年注冊了“雞肉拉面”商標。1964年,安藤成立日本拉面工業協會,把方便面專利轉讓給業界。安藤說,此舉是為了把行業做大,從而給庶民提供價廉物美的方便面。
說法二
二戰前后,日本面臨嚴重的食品不足情況,人們餓得連薯秧都吃。就在這一時期,安藤開始深信“有了充足的食物,世界才會和平”。即所謂“食足世平”,從而決定投身到食品行業。
有一天早上,安藤路過一個拉面攤。時間雖然還早,但是攤前卻已經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人們在寒風中眼巴巴地等待著拉面出鍋。站在拉面攤對面,安藤心里想,要是有一種面,只要用開水沖一下就能吃,估計大家都會喜歡。想歸想,安藤當時并沒有立刻去研制方便面。
1948年,安藤創立中交總社食品公司,開始從事營養食品的研究。他利用高溫、高壓將燉熟的牛、雞骨頭中的濃汁抽出,制成了一種營養補劑。產品剛上市,就深得日本人的喜愛,安藤也因此成為日本食品界的知名人士。營養補劑的生產,為日后方便面調料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天有不測風云,50年代一場變故使得安藤幾乎賠光了所有的財產,不得不從零開始創業。這時生產方便面的想法再一次從他的大腦中閃現,從此,他開始了與方便面幾十年的不解之緣。
老婆做菜激發油炸靈感,兒子怕雞引出雞汁調料
1958年春天,安藤在大阪自家住宅的后院建了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簡陋小屋,當作方便面研究室。他找來一臺舊的制面機,買了一個直徑1米的炒鍋以及面粉、食用油等原料,一頭扎進木屋,起早貪黑地開始了方便面問世前的種種實驗。
面條看似做法簡單,實際上原料配合卻非常微妙,偏巧安藤又是一個十足的外行,這就給他的實驗平添了不少的困難。他把自己能想到的東西全部都拿到制面機上試驗,結果做出來的面有的松松垮垮,有的粘成一團。他就做了扔,扔了又做。一次次不厭其煩地重復著。
試驗讓安藤有點癡迷,有一次在飯桌上,夫人做了一道可口的油炸菜,他猛然間從中領悟了做方便面的一個訣竅:油炸。面是用水調和的,而在油炸過程中水分會散發,所以油炸面制食品的表層會有無數的洞眼,加入開水后,就像海綿吸水一樣,面能夠很快變軟。如此一來,將面條浸在湯汁中使之著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就制出了又能保存又可開水沖泡的面了。這種做法被他稱作“瞬間熱油干燥法”,很快便拿到了方便面制法的專利。
當時,后院的研究小屋旁養著雞,經常用來殺了上餐桌,兒子卻一直因為害怕燒好的雞的樣子而不敢上桌吃飯。有一天,岳母用雞骨頭熬的雞湯放在拉面里,兒子此次不僅沒有害怕,反而吃得很香。就在那時,安藤決定方便面也用雞湯。安藤說,方便面打入國際市場后,還沒有在世界上發現不吃雞肉的國家。
打開國內銷路前就已出口
安藤把試制品分發給各處的熟人,得到的評價是“具有和現有的拉面不一樣的美味,而且非常方便,能成為新商品”。
安藤又委托在貿易公司工作的朋友把樣品送到美國試探一下反應,結果美國那邊立刻來了回信,要求再訂500箱。安藤體會到食品真的沒有國界,并且隱隱地有一種預感:說不定這個商品將來會成為世界性的商品。這就是我們今天離不開的方便面。
說法三
一般人認為,方便面的發明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其實,在安藤百福之前,“方便面”便已在中國風行。據文史專家介紹,方便面最初的雛形,就是明末清初揚州大廚發明的“伊府面”。這種時稱“伊府面”的美食曾風靡當時的揚州上層社會,一度揚州廚師們人人會做方便面。
伊知府家廚發明了“方便面”
“清代的一位揚州知府,名叫伊秉綬,是個很出名的人物”,揚州學者韋明鏵告訴記者,由于伊秉綬喜歡吃面條,所以他家里的廚子投其所好,善于烹制面條,慢慢做出了名氣,由于伊知府喜愛結交朋友,家里常年賓朋滿座,人們品嘗過這道伊家秘制的面食后贊不絕口,紛紛效而仿之,這道味鮮色美的面條就這樣在圈子里盛行開來,并冠名為“伊府面”。
當時,伊秉綬經常招待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夜晚還常常宴請朋友。由于當時的物質條件有限,外出吃夜宵顯然不太現實。在這種情況下,伊秉綬的家廚根據揚州油炸面的制作工藝,用刀將面皮切成條狀,晾干后,盤成一定形狀,最后再放入溫油中炸成金黃色。據悉,“伊府面”不但可炒、可燜,也可以煮成湯面。而且到了要吃的時候,還可以現場加工。
不過這道面好雖好,卻不是當時普通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韋明鏵透露,雖然原材料普通,但是由于配料豐富,工藝考究,所以一般只有達官貴人們才有能力去消費,老百姓很少問津。后來,伊知府告老還鄉,回到福建老家,這道美食也隨他到了福建,如此一來,“伊府面”的美名越傳越廣,并傳入了民間,經過歷代高廚不斷改進,“伊府面”的制作工藝日益嫻熟精湛,并成了后來盛行的方便面的雛形。很多現代人以為方便面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方便面的正宗老家是中國揚州。
方便面的其他歷史源頭
據介紹,伊秉綬的家廚能夠首創“伊府面”,與揚州的飲食環境分不開。在此之前,揚州就有制作“原始”方便面的古老技法。早在清朝先后,揚州就有不少廚師,會做一種叫“油炸面”的美食。所謂“油炸面”,即將面團搟成面條,再卷曲成團,并在晾干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后收藏起來。而被油炸后的面條,不但便于長時間的保存,而且面條之間不會粘連在一起。因此,完全可從“油炸面”便于保存的特點,推斷出揚州人才是最早做出油炸面的。由于“伊府面”有即泡即食的特點,清末以后,揚州曾興起一股食用方便面的潮流。
方便面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棋子面”。棋子面,又名“切面粥”,《齊民要術》中早有記載:“剛溲面,揉令熟。大作劑,餅,粗細如小指大,重縈于面中。更,如粗箸大,截斷,切作方棋……”這種棋子面,形狀像方棋那樣,蒸熟陰干之后,鋪在陰地凈席上,然后再裝在口袋里久藏,臨吃的時候取出來,放進沸水里一煮,就可以吃了。與之不同的是,伊府面不是蒸的,而是油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