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泡是誰發(fā)明的
電燈泡或稱電球,其準確技術名稱為白熾燈,是一種透過通電,利用電阻把幼細絲線(現代通常為鎢絲)加熱至白熾,用來發(fā)光的燈。電燈泡是誰發(fā)明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電燈是誰發(fā)明的?
說法一
一般認為電燈是由美國人湯馬士·愛迪生所發(fā)明。但倘若認真的考據,另一美國人亨利·戈培爾(Heinrich Göbel)比愛迪生早數十年已發(fā)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而且可靠的電燈泡,而在愛迪生之前很多其他人亦對電燈的發(fā)明作出了不少貢獻。180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將鉑絲通電發(fā)光。他亦在1810年發(fā)明了電燭,利用兩根碳棒之間的電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fā)光。他的發(fā)明今天看來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可維持400小時,但是并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
1850年,英國人約瑟夫·威爾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開始研究電燈。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得到英國的專利,并開始在英國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裝電燈。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他們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fā)光。但是他們無足夠財力繼續(xù)發(fā)展這發(fā)明,于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愛迪生。
愛迪生購下專利后,嘗試改良使用的燈絲。1879年他改以碳絲造燈泡,成功維持13個小時。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絲燈泡曾成功在實驗室維持1200小時。但是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并且獲得勝訴。愛迪生在英國的電燈公司被迫讓斯旺加入為合伙人。但后來斯旺把他的權益及專利都賣了給愛迪生。在美國,愛迪生的專利亦被挑戰(zhàn)。美國專利局曾判決他的發(fā)明已有前科,屬于無效。最后經過多年的官司,愛迪生才取得碳絲白熾燈的專利權。
愛迪生的最大發(fā)現是使用鎢代替碳作為燈絲。之后在1906年,通用電器發(fā)明一種制造電燈鎢絲的方法。最終廉價制造鎢絲的方法得到解決,鎢絲電燈泡被使用至今。
電燈泡的最大問題是燈絲的升華。因為鎢絲上細微的電阻差別造成溫度不一,在電阻較大的地方,溫度升得較高,鎢絲亦升華得較快,于是造成鎢絲變細,電阻進一步增大的循環(huán);最終令鎢絲燒斷。后來發(fā)現以惰性氣體代替真空可以減慢鎢絲的升華。今天多數的電燈泡內都是注入氮、氬或氪氣。
現代的白熾燈一般壽命為1,000小時左右。
說法二
人們常說,電燈是愛迪生發(fā)明的,這似乎是一個常識性問題。但倘若真正考據,電燈并非愛迪生所發(fā)明。那么到底電燈是誰發(fā)明的?
據筆者查找資料發(fā)現,美國人亨利·戈培爾(Heinrich Göbel)比愛迪生早數十年已發(fā)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而且可靠的電燈泡,而在愛迪生之前很多其他人亦對電燈的發(fā)明作出了不少貢獻。
180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將鉑絲通電發(fā)光。
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fā)光。他的發(fā)明今天看來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可維持400小時,但是并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他們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fā)光。但是他們無足夠財力繼續(xù)發(fā)展這發(fā)明,于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愛迪生。
1878年,英國人約瑟夫·威爾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以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得到英國的專利,并開始在英國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裝電燈。
1879年,愛迪生以碳絲造燈泡,成功維持13個小時。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絲燈泡曾成功在實驗室維持1200小時。
但是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并且獲得勝訴。愛迪生在英國的電燈公司被迫讓斯旺加入為合伙人。但后來斯旺把他的權益及專利都賣了給愛迪生。在美國,愛迪生的專利亦被挑戰(zhàn)。美國專利局曾判決他的發(fā)明已有前科,屬于無效。最后經過多年的官司,愛迪生才取得碳絲白熾燈的專利權。
愛迪生的最大發(fā)現是使用鎢代替碳作為燈絲。之后在1906年,通用電器發(fā)明一種制造電燈鎢絲的方法。最終廉價制造鎢絲的方法得到解決,鎢絲電燈泡被使用至今。
電燈,陪伴人類百年多的發(fā)明,是日常最普通的生活工具之一。電燈是誰發(fā)明的?從以上資料所看,人類第一個電燈并非愛迪生發(fā)明。
說法三
1879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英語: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國發(fā)明家、商人,擁有眾多重要的發(fā)明專利,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yè)研究實驗室來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人。
他發(fā)明了很多東西,包括對世界極大影響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鎢絲燈泡和直流電力系統等最為人知。在美國,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而他在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地的專利數累計超過1500項。
他于1892年創(chuàng)立通用電氣公司。
1957年:沃爾夫岡·克特勒,德國物理學家,專注冷原子捕捉,獲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沃爾夫岡·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1957年10月21日-)是一位德國物理學家,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專注在冷原子的捕捉,以使這些原子接近絕對零度。在1995年時,他所領導的團隊,成為首先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團隊之一。由于這些研究,使他與埃里克·康奈爾以及卡爾·威曼,因“在堿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制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關于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共同獲頒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人平分獎金。
1958年:安德烈·海姆,俄羅斯裔荷蘭物理學家,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安德烈·海姆,FRS(俄語:Андр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ейм,英語: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1958年10月21日-),俄羅斯裔荷蘭藉與英國藉的物理學家,因為“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chuàng)性實驗”而與其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一同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6] ,并于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章。他是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曼徹斯特大學Langworthy研究教授、皇家學會2010周年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