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最美的皇后
中國歷史歷經5000年,自然有很多皇后,那么在這么多的皇后中最美的是哪一位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10大最美皇后
1、呂雉
漢高皇后,姓呂名雉(前241年-前180年)。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稱為漢高后、呂后、呂太后。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2、竇漪房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 。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后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杰出女性。
西漢竇太后,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后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的時,竇氏被分給了漢文帝。與漢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劉武。
3、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后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后。趙飛燕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傳奇的人物和神話般的美女。在《漢書》中對她的描述僅僅只有少數幾句,但關于她的野史卻有許多。
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4、陰麗華
陰麗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時期的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還是一個沒落皇族之時,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
昆陽之戰后,劉秀于宛城迎娶陰氏為妻。一年之后,劉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于西漢王室的郭圣通。東漢王朝建立,郭氏成為皇后,陰麗華則為貴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廢,貴人陰麗華受封為皇后。
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死后與劉秀合葬于原陵,謚號“光烈”。《后漢書?皇后紀》記載:陰后在位之時,端莊賢淑,不喜言笑,有母儀之美。
5、甄宓
甄氏(183-221),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中國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睿之母。本為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鄴城后成為曹丕的妻室。后因被郭女王(文德郭皇后)所譖而被曹丕賜死,死后謚曰文昭皇后。
6、長孫觀音婢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后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謚號文德皇后。
上元元年,加謚號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7、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并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于天空之上。于稱帝后上尊號“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8、周女英
小周后比娥皇小14歲,李煜與娥皇結婚時,小周后年僅5歲。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混沌未開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歲的婀娜少女。小周后天生活潑,美麗可愛,深受李煜母后的喜愛,時常派人接她到宮中小住。
小周后酷似初入宮時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輕、更活潑。隨著接觸的增多,李煜對她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因后來也被封為皇后,人們便把她稱作小周后。
9、張嫣
孝哀悊皇后張氏(1606-1644年),名嫣,字祖娥,小名寶珠,明熹宗的皇后,天啟元年,年十五(虛歲)四月冊為皇后,祥符人,其父張國紀以女貴封太康伯。
10、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拓展:中國古代歷史上死得最慘的美女皇后是誰?
在中國歷史上,自恃美貌,橫挑強敵,死得最慘的美女當屬西漢劉邦的妃子戚夫人。
戚夫人與劉邦的相識。
戚夫人是劉邦在最落魄的時候得到的。
在和項羽的最初幾次對陣中,劉邦都是輸家。彭城一戰,劉邦更是被打得丟盔棄甲,連父親、老婆都成了項羽的俘虜。劉邦一路逃到山東定陶,在一戶戚姓人家意外地遇到了美人戚姬,也就是戚夫人。
戚美人當時年不滿二十,擅跳“翹袖折腰”舞,且花樣繁復,極具韻律美。戚美人還長于鼓瑟,劉邦也是個音樂家,常常聽著聽著就跟著唱起來。劉邦對戚美人很寵愛,無論行軍打仗都帶著她。作為第一夫人的呂雉對此并無怨言。因為她早在滅楚之后就成功轉型為劉邦的政治助手,而戚夫人不過是老公的紅顏知己,職責分明,兩不相干。但是戚美人卻逐漸有些不滿意自己的定位了,也想涉足政壇。
戚美人生有一子,劉邦取名為如意,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他對這個兒子有多喜歡。劉邦稱帝后,立發妻呂雉為皇后,立呂后所生之子劉盈為太子;封戚美人為夫人,劉如意為趙王。
劉邦老覺得劉盈這個兒子軟弱仁慈,不像自己。或許是愛屋及烏的原因,他對劉如意非常喜歡,常說:“這個孩子像我!”這些話讓戚夫人有了奪權的欲望。于是,她夜夜在劉邦的耳邊吹風,要求廢了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
作為政治家,呂后對于床笫之爭毫不在意,但廢立太子是大事,而且是與自己前途密切相關的大事,她就不能不管了。起初,劉邦左右為難,搖擺不定。最后心里的天平還是傾向了美麗的戚夫人。
與呂后的斗爭:注定敗局。
呂后知道自己人老珠黃,而且政權已經基本穩定,她靠感情和政治才能都無法戰勝戚夫人,只能借助外力。只不過,還沒等呂后有什么舉動,大臣們就不干了。有一天,劉邦把廢太子之事提出來讓大家討論,御史周昌在朝堂之上一點不給劉邦面子,大聲為劉盈辯護。無奈這老兄是個結巴,劉邦問他說什么,他雖“盛怒”,卻越急越說不出話,好一會兒才又蹦出幾個字:“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忍不住大笑起來。這場開始劍拔弩張的改立太子風波在一片笑聲中平息了,最終除了只制造了一個成語“期期艾艾”,什么也沒有改變。呂后在朝堂外聽到了這次討論,待散朝之后,她當眾向周昌下跪叩謝道:“要不是你,太子就要被廢了。”
這個時候,戚夫人挑戰呂后的戰爭已經基本可以看到結局了:戚夫人用柔情和眼淚換取劉邦的支持,而呂后則用政治來喚起朝臣的支持。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與所有的大臣為敵。戚夫人在一開始就敗局已定。
雖然有大臣的支持,但呂后知道劉邦還是想改立太子,于是向丞相張良求救對策。張良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以顯示太子在朝野中的聲望如日中天。所謂“商山四皓”,就是隱于商山之中的四位白發高人。劉邦曾多次力請他們出山,都沒成功。如果太子能夠請出這四位高人,對劉邦的壓力一定不小。
不知道呂后使了什么招數,反正將這四個老頭請了出來,并且在一次宴請中以太子隨從的身份出現在劉邦面前。劉邦一看這陣勢,知道太子羽翼已豐,廢不掉了。戚夫人聽到這個消息后,知道大勢已去,對著劉邦大哭道:“你死了之后,我們母子一定逃不出呂后的毒手,你可得為我們做主啊!”劉邦嘴里答應說:“我會想辦法,決不使你們母子吃虧。”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個萬全之計。
大臣趙堯看出了劉邦的心事,他向劉邦獻上一計:讓趙王如意到自己的封地趙國,再為趙王配備一名剛性的大臣保護趙王。趙堯推薦的大臣就是那位在朝堂上堅決反對廢太子的結巴周昌。劉邦想,呂后等人對周昌確實有些敬畏,讓他保護趙王,應可無虞,于是任周昌為趙相。幾天后,周昌和10歲的趙王如意離開長安去趙國上任,前來送行的戚夫人早成了淚人,強支病體前來送行的劉邦也是老淚縱橫。
與兒分離,悲傷不已。
送走了如意,戚夫人痛哭不止。劉邦安慰道:“朕這是為你好啊。兒子在外有自己的軍隊,誰能動他!只要他活著,誰又敢動你!”望著自己的愛姬仍哭個不停,劉邦接著說道:“你不必悲傷,須知人生有命。來,你為我跳一段楚舞,我為你唱一曲吧。”
于是,在戚夫人飄揚翠袖的陪伴下,劉邦借酒敲筑歌起了他的第二首名作: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向安所施!
歌詞的大意就是,鴻鵠的羽翼已經長成了,可以一飛千里,雖有網羅,也無能為力啊!他接連唱了四次,音調凄愴。戚夫人聽著更是悲從中來,不覺泣下如雨。
劉邦駕崩,無所依靠,終悲劇收場。
幾年后,戚夫人的大靠山劉邦駕崩,呂后開始了她的政治報復。她掌權后第一件事就是令人把戚夫人抓起來,剃光她的秀發,給她穿上用紅土染就的囚衣,戴上冰冷的鐵枷,關在“永春巷”的特別監獄里去搗米。客觀地說,戚夫人作為挑起政治斗爭者的始作俑者,這是應付的代價。如果戚夫人贏了,呂后估計也好過不到哪兒去。
如果戚夫人這個時候懂得隱忍,她很可能就在這樣的勞動改造中了其余生,慘是慘點,但至少生命無虞。只要命還在,就有翻身的機會。可是她卻愚蠢地唱了一首要了自己和兒子命的歌:
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這首歌明顯是讓兒子劉如意來給她報仇。呂后本來應該沒想拿十幾歲的如意怎么樣,但聽到戚夫人這首歌后就不得不小心了。她連續三次召劉如意進京,周昌知道呂后不懷好意,每次都以趙王有病相推辭,不讓趙王進京。呂后拿周昌沒辦法,于是使出調虎離山之計,先召周昌入朝。周昌前腳剛走,呂后后腳就派人把劉如意帶進了京城。
呂后的兒子,也就是當朝皇帝劉盈性格敦厚,他知道自己的親娘要殺如意,就拼命保護弟弟,吃飯睡覺都在一起。呂后一時之間找不到下手的機會。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一天,劉盈一早想去打獵,而劉如意還呼呼睡得正酣。劉盈以為這一會兒工夫沒有危險,就自己一個人去了。當劉盈打獵回來時,幼弟已被呂后派人用毒藥毒死,七竅流血,死在床上。當年劉如意才不過15歲。
呂后毒殺了劉如意后,又下令砍斷戚夫人的雙手雙足,挖出她的眼睛,用煙把她的耳朵熏聾,又強迫她喝下啞藥,然后扔在豬圈里,命名“人彘”(彘,豬)。此時的戚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呂太后處置了戚夫人后,叫劉盈前去參觀她的“杰作”。劉盈詢問宦官那個蠕蠕而動的球形怪物究竟為何物?宦官告訴他,那是戚夫人。劉盈一聽,驚倒在地,放聲大哭,說:“太殘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還憑什么治理天下!”三天后,曾經千嬌百媚、如花似玉的戚夫人離世,讓后來人為她欷歔不已。
呂后讓劉盈看戚夫人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教育劉盈,千萬不要忘記政治斗爭。而劉盈卻沒有他親娘以及他老子的政治覺悟,過度的傷心和驚嚇,讓劉盈一病不起。此后,劉盈不理朝政,七年以后過世。
女性的美貌往往對男性才具有殺傷力,對女性不管用。假如這個美女不自量力,倚仗美貌橫挑強鄰,美貌就會變成自戕的匕首。戚夫人就是這樣。
后人常常將戚夫人之死歸咎于呂后的殘忍。但是,在當時那種她不殺別人、別人就殺她的社會環境下,呂后做的事符合她的性格。戚夫人之死最該負責任的是她本人,雖然呂后的手段過于殘忍,但戚夫人卻也是咎由自取。戚夫人不懂得政治斗爭的規則,僅僅憑劉邦的寵幸就屢屢挑釁呂雉,從一開始就陷入不對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