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發明了電話機
電話是英國發明家貝爾發明的。但是,2002年6月15日,美國國會通過第269號決議案,認定意大利裔的美國移民發明家穆奇是電話的發明者,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誰發明了電話?
貝爾獲得電話發明專利權貝爾出生在一個語言學家的家庭。1864年,17歲的貝爾開始研究聲學。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語音學。1872年,25歲的貝爾在波士頓開辦培養聾人教師的學校,編著《可見的語言先導》一書。1873年,26歲的貝爾擔任波士頓大學發聲生理學教授。
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當電流通過和阻斷時,螺旋線圈會發出噪聲,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滴答”聲一樣。于是,貝爾想到電有可能發出聲音,而且只要使電流的強度發生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么電流就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
年輕的貝爾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電學界的朋友們,多數人聽了后都不以為然,認為是他的幻想。只有電磁學大師亨利鼓勵并支持他繼續實驗。于是,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特開始進行實驗。他們做了兩臺樣機,即在一個圓筒的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膜的中央連接一根炭桿,插在硫酸液里。這樣,人對著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炭桿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了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化;接收時,因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但是,這兩臺樣機之間還是不能通話。一天,貝爾在窗前鎖眉沉思。突然,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這啟發了他,于是他在樣機上增加了一個音箱,以提高聲音的靈敏度。
1875年6月2日,貝爾對帶著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突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了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快來幫我呀!”
“聽到了,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樣機的另一頭奔跑過來,顧不得看貝爾的腿,緊緊地把他抱住。貝爾也忘了腿傷,喃喃道:“成功了,成功了!”
1876年2月14日,貝爾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3月10日,貝爾獲得了電話發明的專利,宣告了人類新時代的到來。
29歲的貝爾發明了電話。兩年后的1878年,貝爾成立了電話公司,并實現了波士頓和紐約之間相距300公里的長途電話試驗。從此,電話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來,并且迅速地風靡全球。
貝爾在聲學和電學領域貢獻卓著,曾獲得30多項專利,其中一半是電話方面的。他的名字“貝爾”后來被用作聲學中測定聲強級別的單位,也被用作電學中計算電流或電壓的比值以及輸出和輸入功率的比值。
另外的發明者格雷和穆奇然而,貝爾并不是唯一發明電話的人。一個名叫格雷的人就曾與貝爾展開過關于電話專利權的法律訴訟。他們在同一天申報了專利,但格雷比貝爾晚了兩個小時左右,最終敗訴。
值得一提的是,到21世紀才被正名的“電話發明者”安東尼奧·穆奇,他跟貝爾為電話發明權打了一場馬拉松式的官司。
穆奇于1808年4月13日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1845年移居美國。為了改善生活環境,他開始研究自己很感興趣的電生理學。不久,他研究出了一種用電擊治療疾病的方法。人們不知道這種非正規的治療方法是否真的取得了成功,但是就在1849的一天,當他準備好一套器械要給在另外一個房間的朋友治療時,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了,通過連接兩個房間的一根電線,他清楚地聽見了從另外一個房間里傳出的朋友的聲音。當時,他把一塊與線圈連接的金屬簧片插入了朋友的口中,線圈又與在另一個房間的一個導體相連。實際上,金屬簧片在這里起到了傳感器的作用,正是由于與線圈相連接,從而把它的振動轉變成了一種電流。穆奇馬上意識到這一現象有著不尋常的意義,并立即著手研究被他稱之為“會說話的電報機”裝置。那時,他未來的競爭對手貝爾才只有2歲。
1854年,穆奇已制造出第一部像電話機一樣運行的樣機,他曾這樣描述道:“這是一種會振動的膜片,這種振動使一塊通電磁鐵上的電流發生改變。這種電流的變化在傳到電線的另一端時就將相同的振動傳遞給接受膜片,并還原成話語。”
第二年,穆奇的電話機被命名為“遠距離傳話機”。與此同時,這套設備還在進一步的完善:起初,粗糙的線圈已被由磁鐵線圈和膜片連成的組合件替代。此外,穆奇還構思了沿線路加強信號的倍增器,以避免遠距離的傳輸信號會逐步衰減。
1860年,穆奇在紐約的意大利語報紙上發表了關于電話雛形的介紹,然而他卻沒有申請發明專利,因為當時在美國申請專利需要250美元,穆奇窮困潦倒,又不懂英語,未能融入美國社會。1870年,已過花甲之年的穆奇身患重病,不得已將自己費盡心思制作的電話設備以6美元的價格賣掉以治病。1873年,穆奇的生活拮據到了要靠領取社會救濟金度日。1874年,穆奇將自己制作的電話設備寄到美國西聯電報公司,以圖出售,不想設備卻被西聯公司弄丟了。后來貝爾與西聯公司簽約,穆奇去法院提起訴訟,因證據不足受到長期拖延。1889年,正當有傳言稱穆奇要贏得電話發明權時,可憐的他卻撒手人寰。直到113年后,穆奇才獲得美國國會對他發明權的追認
拓展:電話在中國的發展
建國前1900年,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正式問世;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中國的煙臺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臺。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于戰爭需要,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建國后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__”,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后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后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中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38%。
改革后改革開放后,落后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萬,移動電話用戶22149.1萬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采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后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依然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