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吳起義的歷史介紹
編者按:八月,高涼王拓跋那擊破蓋吳,俘其二叔,予以收買。不久,蓋吳被其叔所殺(一說在作戰時中流矢而亡)。拓跋仁又擊敗白廣平、路那羅等義軍。至此,蓋吳起義失敗。
蓋吳起義的歷史介紹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盧水胡(匈奴的一支)人蓋吳聚眾反魏的起義。
蓋吳起義經過
六年九月,不堪北魏統治的蓋吳于杏城(今陜西省黃陵縣侯莊鄉故城村)聚眾反魏,擁眾10余萬,遣使上表依附南朝宋。十月,魏長安鎮副將拓跋紇領兵攻蓋吳,紇敗死。魏太武帝拓跋燾又征發高平敕勒部的騎兵赴長安(今西安),命叔孫拔統領并(今太原)、秦(今甘肅天水)、雍(今陜西省鳳翔縣)三州兵馬屯于渭水之北,共御蓋吳軍。十一月,蓋吳遣另一支部隊的統帥白廣平進攻新平(今陜西彬縣),安定(今甘肅涇川北)諸胡群起響應;蓋吳又分兵攻臨晉(今陜西大荔東南)以東,為魏將章直部擊敗,溺死于黃河者3萬余人。蓋吳又西向長安發展,在渭北被魏將叔孫拔部擊敗,死3萬余人。時遷居于河東(今山西永濟)蜀人薛永宗聚眾響應蓋吳,襲擊聞喜(今屬山西),為當地地主武裝所擊退。魏帝命薛拔糾合宗族百姓,列營于黃河沿岸,阻斷蓋吳和薛永宗兩部義軍往來之路;又使殿中尚書拓跋處直等率2萬騎攻薛永宗,殿中尚書乙拔率3萬騎攻蓋吳,西平公寇提率萬騎攻白廣平。蓋吳自稱天臺王,下設文武百官。
蓋吳起義發展
次年正月,魏帝領軍至東雍州(治今山西臨汾)圍薛永宗城堡,乘北風迅疾,大破薛永宗部,永宗與家人皆投汾水死。魏帝南至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渡河,至洛水橋,聞蓋吳在長安北,即沿渭水南岸西進,抵達戲水(今陜西臨潼東北)。蓋吳得訊,散入北地山。二月,魏帝至長安,經盩厔(今陜西周至東),歷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還至雍城(今陜西鳳翔東南),所過之處,盡殺與蓋吳有通謀者。乙拔等諸軍于杏城大破蓋吳義軍,蓋吳遣使向宋求援。宋文帝劉義隆以蓋吳為都督關、隴諸軍事、雍州刺史、北地公;并使雍、梁二州陳兵于邊境,以為聲援。五月,蓋吳收集所部兵馬,聚于杏城,自號秦地王;聲勢復振。魏帝又遣永昌王拓跋仁、高涼王拓跋那督長安以北諸軍進攻蓋吳。六月,北魏發冀、相、定三州兵2萬人,屯長安南山諸谷,以防蓋吳逃逸;又發司、幽、定、冀四州兵10萬修筑京畿外圍要塞,廣縱千里,以堵擊蓋吳。八月,高涼王拓跋那擊破蓋吳,俘其二叔,予以收買。不久,蓋吳被其叔所殺(一說在作戰時中流矢而亡)。拓跋仁又擊敗白廣平、路那羅等義軍。至此,蓋吳起義失敗。
點評
蓋吳在此次起義反魏過程中,缺乏有力的作戰指導。東沖西突,未能占據有利陣地以作進退的屏障;義軍兵力分散,河東、河西兩路主力未能及時聯合,使魏軍得以各個擊破。
相關閱讀:
匈奴的一支。盧水為地名,胡指匈奴。白種人。盧水胡自西漢以來就活動在甘肅河西一帶。盧水胡是漢代河西士兵的重要來源。東漢多次出征西域和匈奴,鎮壓各地起義,常有盧水胡參戰。公元397年,臨松盧水胡人沮渠蒙遜聚眾起事,后屯據金山(甘肅山丹境),推后涼建康太守段業為涼州牧,蒙遜自己為張掖太守,并建元神璽。401年蒙遜殺段業,自立為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后曾攻克武威、敦煌,滅西涼。北涼領土最大時曾占領酒泉到高昌一帶。公元439年為北魏所滅,立國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