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歷史介紹
編者按: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漠北之戰歷史介紹
漠北之戰發生于中國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戰役。河南、漠南之戰后,匈奴單于雖率部遠徙漠北,仍不斷攻掠漢朝北部邊郡,企圖誘漢軍越過大漠,以逸待勞,擊滅漢軍。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衛青、驃騎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并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于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
漠北之戰經過
單于聞訊,轉移輜重,部署精兵于大漠北緣,迎擊漢軍。漢武帝原擬以霍去病部由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北進,聞單于東去,乃改令其出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命衛青部出定襄。
衛青率前李廣、左公孫賀、右趙食其、后曹襄等出塞后,得知單于并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回策應。衛青行千余里,穿過大漠,與早已布陣的單于本部接戰,衛青先以武剛車(兵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隨即遣5000騎出戰。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單于見漢朝軍隊很多,兵強馬壯,自料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衛青急派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衛青會師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為前鋒為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后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只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戰之后,左賢王損失很大,同時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可見,漢破匈奴左賢王地之前,經常侵擾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地的是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人。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漠北之戰評論
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漠北之戰意義
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于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