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謀臣有誰
劉邦能夠成功登上帝位,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的身邊,有多位謀臣為他出主意、獻良策,以助他一臂之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劉邦的謀臣有誰,望大家喜歡。
劉邦的謀臣有誰
張良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臣,是漢初三杰之一。劉邦自己也曾說過,論運籌帷幄的本事,他比不上張良。當初,劉邦面對鴻門之難,在生死存亡之際,是張良勸他要言辭溫和,保存實力,取信于項羽,并助他拉攏項伯,才能轉(zhuǎn)危為安。之后,又憑著他無雙的智計協(xié)助劉邦奪得天下。張良雖被封侯,卻并不貪戀權位,在晚年的時侯喜歡云游四海,最終病逝于長安。
蕭何同為漢初的三杰之一,雖然他的智謀不如張良,但也是劉邦身邊不可或缺的謀臣。在助劉邦奪天下之后,被任命為丞相,又助呂后智擒韓信,深得劉邦的信任。
在劉邦病重纏綿于病榻之時,呂后曾問劉邦在蕭何之后,由誰來接替丞相的位置。劉邦告訴呂雉,曹參可以當此大任。呂后又問接下來的人選,劉邦就回答說:“曹參之后,丞相的位置可以讓王陵來接替,但是王陵的能力不夠,還需要陳平來幫助他。陳平智謀有余,但能力不足,所以少不得需要周勃來安定江山。”
所以,在劉邦的身邊,張良、蕭何、曹參、王陵、陳平以及周勃是比較有名的,不可或缺的謀臣。這些人在劉邦奪天下和定天下的過程中,都占據(jù)了十分關鍵的地位,深得劉邦的信任。
評價劉邦
劉邦從一位市井小民成為一名叱咤風云的開國皇帝,這與他的個人能力是息息相關的。有人說,劉邦是一位圓滑的小人,有人說劉邦是位遠見卓識的英雄。那么,后人是怎么評價劉邦的呢?從劉邦的能力來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先以“關中”為根據(jù)地,采取退則據(jù)關而守的戰(zhàn)略來對付項羽。劉邦和項羽發(fā)動戰(zhàn)爭時,雖然劉邦數(shù)次敗于項羽之手,但是劉邦總會東山再起。正是因為劉邦意識到“關中”的有利條件,才敢于數(shù)次和項羽正面發(fā)動戰(zhàn)爭。劉邦的個人能力還表現(xiàn)在他善于結(jié)盟,廣交朋友這一方面上。劉邦十分看重集體的力量,他善于結(jié)盟,以團結(jié)之力去對付共同的敵人。所以,劉邦好項羽在楚漢之爭中,劉邦最后贏得了勝利。
關于劉邦的評價,毛澤東曾對劉邦有過這樣的評價:“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從這句話便可得知,劉邦是位心胸開闊、任用賢才之人。劉邦陣營中多員大將原先都是項羽陣營中的將士,比如英布、張耳等。因劉邦出身低賤,所以他很清楚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信任和公平。所以,當英布、張耳、蕭何、韓信等大將來到他的陣營時,劉邦總能以禮待人,并且尊重他們的意見。劉邦能給這些有志之士提供發(fā)揮能力的平臺,讓他們盡情地展示。
劉邦項羽對比
劉邦和項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出身,也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局。接下來,讓我們對比一下劉邦和項羽吧。
劉邦為人謙虛謹慎,注意納諫又知人善用,這也是他能取得最終勝利的主要因素。當年,劉邦滅秦,入駐咸陽。在看到咸陽宮的奢華之后,劉邦有些流連忘返。當張良以暴秦為例勸諫劉邦之時,他能夠及時清醒,下令將秦宮中的一切財寶封存。同時他也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與關中的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一切苛政律法都盡數(shù)被廢除。如此一來,劉邦得到了百姓的擁戴。
而項羽雖然出身貴族,素來以勇武聞名,但卻剛愎自用,胸無城府又盲目輕敵,這些問題都是項羽功敗垂成的重要因素。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本是項羽部下。但是項羽不識其才,使明珠蒙塵。是蕭何將韓信推薦給劉邦,而劉邦也對韓信十分信任,讓他帶領將士,盡展奇才。在鴻門宴中,項羽的剛愎自負則更加地明顯。他對于范增屢屢的暗示視而不見,輕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最終讓劉邦得以脫身。等到楚漢之爭時,又中了劉邦的反間計,懷疑范增的忠誠,最后使范增怒而離去。失去了范增的項羽就像是被斬掉了翅膀的雄鷹,又怎么能飛得起來呢。
劉邦在性格上比項羽更勝一籌,但在感情的專一性上就顯得遜色很多。劉邦冷落了苦苦等候自己的發(fā)妻,專寵戚夫人,而項羽則對虞姬深情不渝,至死不悔,這種對比又是如此的明顯。
劉邦與項羽的對比就是如此,他在性格上比項羽更具優(yōu)勢,但在感情上遜色很多。
看了“劉邦的謀臣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