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的歷史簡介
亳州市(拼音:bó zhōu)是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省轄市,位于安徽西北,毗鄰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黃淮平原腹地,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下面給大家介紹安徽亳州的歷史簡介
亳州,古稱“譙縣”,是魏武帝曹操的故鄉。曹操喜歡家鄉酒,常稱“醴自鄉流甘如蜜”,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曹操醉酒吟詩的故事。傳說,在聞名于世的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同將領們舉行酒宴,干過一杯酒后,曹操即興賦詩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曾以家鄉用“九投法釀出的“九釀春酒”,進供漢獻帝劉協。
古井貢酒因采用古井泉水釀造而得名。“古井”坐落在亳縣城東北二十公里的減店集,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據《亳縣志》記載,在南北朝時,亳縣稱“譙縣”,屬北魏境地。南朝梁武帝蕭衍中大通四年(公元582年),派大將元樹領兵攻取“譙縣”,鎮守譙縣的魏將樊子鵠派猛將獨孤出城迎戰,不勝而死,臨死前他將金筒長戟投入古井中。后人為紀念獨孤,在投戟的井旁,蓋了一座獨孤廟,并在廟的四周又掘了二十三眼井。今僅存四眼井。這一帶為鹽堿地,井水味苦澀,唯獨投戟之古井水質與別的井迥然不同。千余年來,此井不溢不涸,井水清澈透明,味甜爽口,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用此井水釀酒,酒香濃郁,甘美醇和。因此,這眼古井被人們稱之“天下名井”。
用“天下名井”釀制的酒,原名“減酒”。“減酒”歷來被視為酒中珍品,民間至今仍流傳著“胡芹減酒宴佳賓”的美談。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此酒作為貢品進獻皇帝,從此“減酒”改名“古井貢酒”,一直延至清代都列為“貢品”。
古井貢酒自列為“貢酒”以來,身價百倍,亳縣減店集釀酒一度興盛,大小酒坊數十家,其中尤以懷姓“公興糟坊”的酒,產量最多,質量最好。1949年,公興糟坊,古井貢酒一度失傳。1958年在原“公興糟訪”的舊址建起了古井酒廠,從此古井酒產量不斷增加,質量顯著提高。
古井貢酒酒液清澈透明,香醇如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屬濃香型大曲酒。酒度為六十度。適量飲用有健胃、活血、提神之功效。古井貢酒是“一家飲酒千家醉,一戶開壇千里香”的好酒。
古井集團的所在地亳州市(古稱譙)古井鎮,過去稱減店集,古名減王店。關于“古井貢酒”的傳說,在當地民間流傳著許多生動、有趣、美麗的故事。
一說:道教始祖李耳,即今天國內外人們所稱贊的老子,兩千三百年前在減店以杖劃地成溝,因系太上老君仙杖所畫,地涌仙泉,故減店之水能釀名酒。如今這條“柱杖溝”距離古井集團二里多遠,溝內有水,清澈可見游魚。二說:東漢末年曹操在亳州為漢獻帝選妃,獻帝見一村姑騎在土墻上,不悅。那村姑原是真人不露相的″清風仙子″,未被獻帝選中。“清風仙子”知道獻帝昏庸,漢室將傾,遂盛妝而現出絕倫美色,微笑著投入古井之中,自此,井水甘美無比。
再傳:減地一姓陶女子八歲父母雙亡,只得跟著哥嫂采桑喂蠶。一天忽聽殺聲四起,原來有一被人追趕,遂把用轆轤筲藏在井中。這被救的,后來把陶女接到宮中,封為減王后,齊心合力治理國家。再后來,減王死了,陶女的淚水把墳地沖成一口井,這口井里的水,就像奶汁一樣芳香濃郁,后人便取水造酒……
又傳:一千多年以前,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派大軍攻打譙郡,北魏獨孤奉命出城迎戰,兩軍對壘,廝殺甚烈,獨孤終因寡不敵眾而兵敗陣亡。死前,將金锏長戟投入井中。這一帶為鹽堿地,水味苦澀,只有投戟之井,水質清冽甘爽,礦物質豐富,用來釀酒,酒體飽滿,窖香濃郁。
傳說與神話彌漫著古井這塊神秘的土地。正是這塊風水寶地孕育了醇厚甘爽的古井貢酒。
延伸閱讀:
亳州著名人物有名揚四海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一代圣哲莊子,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的神醫華佗,都是亳州人。歐陽修、曾鞏等文壇巨子也曾相繼在亳州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