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歷史的發展
蕪湖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市區坐落在長江與青弋江交匯處。春秋時設邑,因鳩鳥繁多而得名“鳩茲”,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安徽蕪湖歷史的發展。
蕪湖設縣以后,從西漢中期到東漢末年的三個多世紀間,有關這一地區的記載并不多見,這大約是因為,這一時期漢朝的統治者曾多次集中全國財力物力,抗拒匈奴,防御北邊,以致江南地區的開發受到影響。例如晚到東漢時期,與蕪湖所屬丹陽郡隔江相望的廬江一帶,尚不知牛耕,而江南的丹陽郡還仍然保留著許多原始的風俗習慣,生產也比較落后。
東漢以后,孫吳崛起于長江中下游,與魏蜀鼎足而三,爭霸中原。孫吳對東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時長江航運進一步開發起來,蕪湖正當孫吳都城建業(今南京)的上游,逐成為捍衛都城的重鎮。在有關這一時期的文獻中,蕪湖一名,屢見不鮮,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如孫策、孫權、周瑜、陸遜、劉備、曹操等,都有與蕪湖一帶有關的事跡被記載下來。
三國時期戰爭頻繁,蕪湖首先作為一個軍事要地為人所注目。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塹,西拒劉備,北抗曹操,而長江水道在今青弋江口附近急轉而北,直趨建業,蕪湖縣境包有青弋江口,便成為內陸水運聯系長江航道的咽喉劉備嘗說:“江東形勢,先有建業,次有蕪湖。”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吳將陸遜曾“部精卒數萬人”,屯駐蕪湖,一方面鎮壓南部山區“山越”的反叛,一方面防范江北曹魏的進攻。為了加強蕪湖的防守,孫權又在大江對岸開辟濡須水口,夾水立塢,筑城防守。曹操伐吳,或者親自出征,或者派遣大將,曾幾番進攻濡須口,但多沒有取勝。總之,在吳魏交戰中,蕪湖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孫吳名將周瑜西征,病死巴丘(今湖南岳陽一帶),靈柩順江東下,孫權還親自素服舉哀,迎周瑜靈柩于蕪湖。相傳今蕪湖周村鋪有大琢,即周瑜墓。
以上事實足以說明蕪湖城在三國時代的地位確很重要。但在這個時期,戰爭形勢的發展對城市的設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孫吳的主要城鎮本不是沿長江設置的,而是在長江以東、以南距江岸較遠的地方,如都城吳,在太湖東岸,蕪湖城距長江也有四十多里。城市遠離江岸的布局,與長江一線戰爭頻仍的形勢很不適應,正如劉備對孫權所說的“即有驚急,赴救為難。”為了適應軍事斗爭的需要,孫權決定在長江沿岸設立重鎮,以應赴救之急。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遷都建業(今南京),吳黃武(公元二二二——二二九年)初年,又把蕪湖縣治由鳩茲故地遷移到了青弋江口——也就是現在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至此,起源于古鳩茲的第一座蕪湖城便結束了作為縣治的歷史,但仍有人繼續在這里居住了很長時間。隨著縣治的這一轉移,一座新的蕪湖縣城,在新的城址上開始發展起來。
這座新城的出現,雖然最初是由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在客觀上卻符合了這一帶經濟發展重心東移的歷史趨勢,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在后來蕪湖城的發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外應當說明的是,新的蕪湖縣城之所以要設置在雞毛山一帶,:除了這里是兩江相匯的“形勢之地”而外,也是由于此地早已有一個居民點存在了。新的蕪湖城正是在這個居民點上建造起來的。
明代時期: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蕪湖等江南五郡是其發展的基地。同時蕪湖又是南京附近的要塞,所以朱元璋曾大力扶持這一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公元一三六七年,一三六九年及一三九五年曾多次下《免租賦詔》。內中曾說:“予嘗親歷田野,見人民凋散、土地荒蕪,失業者多。蓋因久困兵革,生息未遂……且如太平諸郡,乃吾渡江開創之地。供億先勞之民,其有租賦宜與量免,少更民力。”又說:“其……太平……為京師之翼郡。創業之初,興師旅定群雄,軍需錢糧,供億浩繁,只此數郡以足我用。子孫百世何忘江左之民。”還說 “今朕老矣,思民效力無可撫”“合納秋糧盡行蠲免,少蘇前日之勞。”
經過一段時間的懷生養息,蕪湖的經濟又逐步發展起來,聚落人口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有人記錄其盛況說:“皇明奄有天下,四方全盛,水陸畢至。通若漢、江、蜀、廣、滇南、溪洞之區,產木與竹,必盡力輸致北來。為貿易計,巨筏浮江以下,逶迤婉延若無算者。加之徽寧諸山,種植杉木益眾,有司始建議榷之。蕪湖據江之下流,控荊楚、通宣歙,請命官開廠于此。”可見當時的商業貿易已經成為蕪湖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交通手段改進,貨源及銷路也較宋代發展時期更為廣遠。物產的種類中,新發展起來的鐵畫、三刀和具有區際意義的漿染業都遠近聞名。企業的規模是很大的。例如嘉靖年間歙縣商人阮弼到了蕪湖、經商致富,傭工達幾千人。經營錢莊業,旅店業、碼頭、郊區農業等多種項目。貨幣經濟滲透到了每一個領域,稅收也多起來,達到“司空歲遣
使告緡,獨以榷賦天下最。”這樣空前繁榮的程度。十五世紀中葉,明朝社會開始動亂,繁華的蕪湖市鎮,因未筑域垣,對于統治者的安全來說已成問題了。而城垣的修筑也是經歷了一番周折的。
朱元璋建國之初,采取“墮城罷戍”“海內休息”的政策、蕪湖縣因“非附郡者不城”,所以明初二百年中蕪湖一直沒有城垣。到了十五世紀中,當著倭寇搶掠沿海城鎮時,社會上,人們也擔心著蕪湖城的安危,議論著要修城垣,但是并沒有行動。
之后,“逋寇五十出蕪湖[按此指湖泊],薄都會而去。”于是筑城的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但“議者猶以力巨,損地多,告罷。復不果城。”“歲己未[公元一五五九年]有盜劫縣庫七千緡,吏民持議如前,又復不果。”第三次議論修城,仍沒有結果。
“甲戍[公元一五七四年)盜復劫縣庫五千八百有奇。……建言者請城蕪湖……以故守吏丈城趾千九百有奇,費七萬,毋論力詘如之何?其奪商業、廢民居,復不果城。”這一方案因經費不足和需要拆毀民居沒有實行。
于是有人又提出第二個方案: “嬰城守藏足矣。蓋僅僅丈三百,費七千。”這一方案是想僅把縣署附近包圍在城圈之內就行了。但是又有人反對說: “夫城以衛民,如之何棄民而自衛,非策也。”
最后,折中的第三個方案提出來,并且被采納了。“今……相地,則南瀕潴而廛居者三。裁小橫街西,留居室完美者百家,裁左小永安巷,東北裁公家用地,不涉民居。得地七百三十九丈。”這樣修筑起了城垣。在城垣上有“獨樓城門者四,辟便門者三,城上為周廬者十有五,取給府庫百金,城舉矣。”城的四座正門名稱是:東門——宣春門;南門——長虹門;西門——弼賦門;北門——來鳳門。三個便門是上水門、下水門和迎秀門。建城一共用了多少時間呢?“以已亥(公元一五七五年)二月朔首事,迄五月終告成。”過了三十八年之后,因先前修筑城垣時侵占了縣學宮的土地,高高的城墻又阻礙了學校的視野和“風水”,于是在縣城東南角落又開了座城門,名叫金馬門 (見圖五)。
明代修筑的這一城垣是在原先的街市中陶出一個城圈,然后在此城圈上建立起來的。它把市區的街道隔分為城內外,不利于當時城市發展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因修筑了城垣可以固定城址,利于防守。此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三百年間,蕪湖市雖幾經戰亂的影響,但總的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區仍以明城為基地,不斷向外擴張。
此后清朝二百多年間(至煙臺條約簽定之前),蕪湖縣城以它優越的交通位置,商業和手工業。仍不斷發展繁榮的程度與日俱增,筑城區也不斷擴大。在“城中外,市廛鱗次,百物翔集,文采布帛 至而輻輳。”自南關至浮橋,是米行的集中區,謂之南市。江口一帶,米、木商及行商 集。碾米業集中于大小礱坊。
著名的“蕪鋼”及三刀分布在城內西北部的掌子巷、鐵石墩、桑棗園及城外的西湖池、石橋巷等地。從縣治前,由新市街,出弼賦門,也即沿著青弋江北岸向東直至江口,叫做“十里里長街”。從這街名,也足以概見其商家之眾多,行業、貨物必然是琳瑯滿目。它集中了“北連牛渚,歷淮陽而達燕薊”“西接秋浦,為荊、囊、閩、粵”的財貨。人們在這里進行交易,常常是“肩摩轂擊”“市聲若潮,至夕不休”。其繁榮程度已達到封建社會后期,蕪湖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蕪湖城的某些因素已表現出了它從封建性的自給自足狀態,脫穎而出,進入到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發展階段。然而,這一幼小的萌芽,還沒有占據城市發展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