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心存漢社稷的愛國故事
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并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蘇武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蘇武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下面一起看下蘇武心存漢社稷的愛國節操。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蘇武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匈奴中有人造反,蘇武的手下牽連其中,蘇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決定自盡,未遂,單于就把蘇武關押起來不給飯吃,蘇武吃雪和氈毛活了下來,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蘇武流放北海邊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蘇武讓公羊生下小羊才讓蘇武回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唯一和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蘇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蘇武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后來漢朝又有使者來到匈奴,蘇武的手下悄悄與其取得了聯系,告訴蘇武們蘇武還活著。這才讓蘇武返回大漢。這中間度過了十九年。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
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蘇武。蘇武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蘇武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延伸閱讀: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19年的牧羊生活,蘇武吞氈嚙雪、歷盡艱辛。匈奴單于曾令蘇武的好友、降將李陵前去探望,動之以情;又派美妓誘之以色。但蘇武正氣凜然,李陵羞愧而回,美妓自刎身亡。后來,漢皇見到大雁帶回蘇武的血書,派兵擊敗匈奴,蘇武得以榮歸。戲劇情節較歷史記載有所增刪。《漢書·蘇武傳》所載,漢朝使者為了要求匈奴單于釋放蘇武,才編造了漢武帝在上林射雁得見帛書的故事。
作品歌頌蘇武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勸降》、《逼降》表現蘇武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義正詞嚴,不可侵犯。《吃雪》、《牧羊》描寫蘇武在冰天雪地中茹苦含辛、不屈不撓的意志。《望鄉》、《告雁》抒發蘇武思君念母的深情。劇中寫了衛律、李陵兩個降臣,其思想、品格卻不一樣。衛律貪圖富貴、降順匈奴,蘇武的貪婪無恥、陰險狡詐受到嘲諷和鞭撻。李陵由于孤軍無援,兵敗被俘。作者對蘇武的投降有所批判,又較細致地描寫了蘇武內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劇中有些場次寫得簡練生動;曲詞古樸可喜,并能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氣氛,抒發人物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