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歷史簡介
周朝存在約800年.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為中國歷代最長的王朝。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周的歷史簡介。
西周
先周部落原來活動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姬棄在夏代時做過農官,被后人稱為“后稷”,尊為農神,相傳為黃帝直系后裔。周文王姬昌做了部落首領之后,廣求人才,征服周圍一些部落,擴張勢力,為滅商做了準備。周文王死后,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繼位。周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與800諸侯會盟后約二年,興兵滅商。武王死后,成王繼位,因年紀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周公輔助成王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鞏固其統治,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等。
周朝為了有效地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和部族,分封姬姓貴族、功臣和聯盟的異姓部落首領為諸侯,到各被征服地區去建立政權。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的達53個之多。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區稱為王畿,包括都城鎬京周圍的關中平原和洛邑周圍的河洛地區。
在分封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以周天子為首的封建領主制貴族統治。周朝的宗法制規定,周天子是全體姬姓宗族的大宗,是最大的族長。各姬姓諸侯是小宗,要服從大宗。周天子的王位和諸侯的封爵由嫡長子(宗子)繼承。這種宗法制和配合宗法制制定的禮樂和刑罰,成了維護周王朝統治的支柱。
西周前期統治秩序穩定,社會經濟漸漸得到發展。農業是西周的主要經濟部門,實行井田制,已經開始使用鐵制農具。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部門,制作技術比商代有所發展,產量也比較多。
西周一共傳了12個王。第十個王周厲王統治時,實行專利政策,壟斷山林川澤之利,不讓國人(都城中的平民)前往采樵漁獵,并派人監視國人的活動。公元前841年,國人舉行暴動,把周厲王趕跑了,由周公和召公臨時主持政事,稱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端。
西周最后一個王是周幽王,他寵愛妃子褒姒,廢掉申后,引起申后父親申侯的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等部落攻人鎬京,殺了周幽王,西周滅亡。
東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后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之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則被稱為“戰國時期”。
1 東周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 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并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 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 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 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 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于重新強盛起來,最后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 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 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 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采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2 東周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筑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筑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筑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筑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后,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于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周代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時期,為中華文化的總成形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都對后來歷代產生影響。特別是以周代形成的《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文化源頭,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產生深深的印跡,以至于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都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