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的歷史介紹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下面是百家爭鳴的歷史介紹。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公元前68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于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后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后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于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后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于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延伸閱讀:
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議ˇ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ˇ處士橫議ˇ的活躍風氣。在對人、事及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ˇ天道ˇ,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ˇ諸子ˇ,ˇ百家ˇ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游說,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隨之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諸子散文大都觀點鮮明,言辭犀利,感情充沛,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諸子百家散文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從人類文明演化歷史看,曾邦哲《結構論》提出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是早期的學科分類體系,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偏向政治軍事與倫理領域,墨家、道家、名家、醫家和農家等偏向自然工藝與邏輯等領域,還禪家、雜家、書畫家等則偏向人文藝術等領域,并且,西方近代科學發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中華文化已經萌芽,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范)、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禪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系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以及一些技術發明的原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