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的歷史簡介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諸子百家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下面給大家介紹兵家的歷史簡介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
孫武
孫武齊國(今山東臨淄)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并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杰出的兵書,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
齊國阿鄄(今山東陽谷、甄城縣)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
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
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現實意義:
即使在非戰爭時期,人們依然需要軍事思想和軍事作風。
兵家是最講究實際功效的一家。兵家的目的很明確:取勝。以戰屈人之兵也好,不戰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間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為著一個清晰的戰爭目的:勝利。在生活、學習或者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對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經常兜圈子,轉來轉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遲遲不能解決問題。
《孫子兵法》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必要把任務或目標當成一個項目來看待,當作一場戰爭來處理,應當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打贏戰爭。帶兵打仗,與經理帶領員工做項目,二者之間沒有區別。從兵家的思想裏尋找管理學的因素,能有很多新的發現。
在非戰爭時期,戰爭的威脅依然時刻存在。任何國民均不可喪失警惕。《司馬法》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漢唐時期,中國絕不缺乏陽剛之氣。宋明兩朝,沒有什么出息。有人說,北宋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時候,北宋人很富有,北宋人的生活豐富多彩。但是國家屢屢受辱,嚴重影響了國民性格。
人可貧賤,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爛。國民不必好戰,但必有血性與陽剛。見義不為,無勇也。丈夫胸有浩然之氣,雖仁愛,不失剛強。故《司馬法》說:“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君子“以仁為本,以義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