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的歷史簡介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醫家的歷史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醫家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形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醫家代表人物: 扁鵲
扁鵲,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扁鵲」并非真名實姓。人們把他和黃帝時的扁鵲相比,并且稱呼他「扁鵲先生」。連史書也以扁鵲稱呼他。扁鵲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約和孔子同時。扁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著有《內經》和《外經》,發明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
扁鵲能夠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醫學,并能吸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走遍齊、趙、衛、鄭、秦諸國。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賢能的秦太醫令李謐派人在崤山設伏,刺殺扁鵲,終年九十七歲。 《諸子百家》選取了先秦直至滿清時期各個時代思想界的代表著作三十六家,涵蓋了儒、道、法、墨、名、兵、小說、雜家等八個學派。就思想主張而言,儒家提倡“仁”、“義”,尊崇《周禮》,備受歷代統治者推崇,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和道德主流。道家注重修身,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反對復古,力行變革。墨家尚賢尚同,主張無親疏貴賤之分的“兼愛”。名家注重辯論“名”、“實”關系,主要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是一種邏輯學。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其思想涉及了統治國家與領兵打仗的多個方面。按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小說家“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可知其以說故事見長。至于“雜家”,嚴格說來它并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而是后人對那些不成派者的統稱。
醫家代表人物: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208),東漢末醫學家,漢族,身高約合現今1.61米。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