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的歷史簡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秦滅六國的歷史簡介。
秦自孝公發奮圖強,用商鞅變法以后,國力日益增強。孝公之世,商鞅即伐魏而取河西之地,又奪取楚的武關,掩有關中全域。“孝公既歿,惠文、武、昭襄王,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已掩有大半個中國,奠定了統一中國的雄厚基礎。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死,太子立,是為秦王政。秦王政初年,呂不韋執政。呂不韋繼續執行孝公以來的政策:“內立法度,務耕織,修戰守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國勢已達于極盛,時刻策劃吞并六國。公元前237年,秦王政罷黜呂不韋,親自執政,信用客卿李斯。李斯也繼續執行孝公以來的政策,向秦王政進獻滅六國的大計說:“今諸侯服秦,譬如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掃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秦王政做為一代英主,接受了李斯建議,開始規劃進行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后再進取燕、楚、齊。
秦滅趙
公元前236年,正當趙、燕發生戰爭,趙將龐煖帶兵攻燕時,秦王政以救燕為名,派王翦、桓齮(yǐ,音椅)率兩路秦軍攻趙。第一路由王翦統率,經由上黨,攻克闕與和橑陽(今山西左權縣)。第二路由桓齮統率,攻取了趙國河間六城,接著又攻取了鄴(今河北磁縣南業鎮)、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兩城。趙軍也分兩路迎擊:西路李牧抗擊王翦,東路扈輒抗擊桓齮。兩軍形成僵持局面,旋即罷兵休戰。次年,趙悼襄王死,子遷立,為幽繆王,是位昏憒的君主。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桓齮由南路迂回到扈輒側翼,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大敗趙軍,殺了趙將扈輒。趙王乃派李牧南下,進行反攻。李牧軍在宜安(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南)和肥(今河北晉縣西)兩地展開激戰,李牧大敗秦軍,桓齮逃到燕國。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王翦再次領兵伐趙,由太原進攻井陘關,并攻擊番吾(今河北靈壽縣西南)。李牧率軍阻擊,秦兵無法突破山隘,雙方遂罷兵。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旱災,秦乘機大舉攻趙。王翦率主力軍由井陘關直攻邯鄲北部地區,楊端和率河內軍進圍邯鄲。趙將李牧、司馬尚率軍抵御。秦軍受阻,無法突破趙軍防線。于是,秦國展開外交活動,大搞離間計,派人賄賂趙國權臣郭開,誣陷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昏庸,不辨是非,殺掉李牧,用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司馬尚為將。秦國取得了戰場上未能取得的勝利。次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顏聚逃走。秦軍攻陷邯鄲,俘虜趙王遷,趙滅亡。秦在邯鄲建立邯鄲郡。
趙公子嘉率親族數百人逃亡到代郡(今山西恒山以北地區),自立為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將王賁領兵伐代,虜代王嘉,滅代。
二、秦滅韓秦王政十一年,正當秦傾全力伐趙時,僅有都城陽翟附近十數城的韓國懾于秦之聲威,于秦王政十四年派韓非為使者納地奉金向秦請降。公元前231年,秦王政派內史騰到韓國受降,虜韓王安歸秦,把韓地劃為潁川郡,韓滅亡。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新鄭發動叛亂。秦平叛后,將韓王安處死。
三、秦滅燕,秦王政十九年,王翦滅趙后,準備率兵攻燕,大軍屯中山(今河北定縣)。燕國形勢危急。燕太子丹募得壯士荊軻,委為使者,帶上秦國追討的逃亡樊于期(即桓齮)的頭顱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縣、固安、新城等地)的地圖,佯裝請求“舉國為內臣”。實則意欲劫持秦王政,逼他交還歷年所侵諸侯土地,不然就殺死他,制造混亂。荊軻在秦廷借展開地圖之機,把持秦王衣袖以匕首劫持秦王。秦王驚起,袖斷走脫。荊軻擲匕首擊秦王不中,被捕獲肢解而死。秦王大怒,次年派王翦、辛勝率大軍攻燕。燕、代兩國出兵抵御,在易水西被秦兵擊潰。是年冬,王翦大軍繼續北進,攻克燕國都城薊。燕王喜與太子丹東逃到遼東。秦將李信率兵追擊,燕王喜殺太子丹向秦軍求和。秦軍停止追擊,轉而向南擊楚。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后,又派王賁率兵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秦滅魏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將王賁伐魏,包圍魏都大梁。大梁城垣堅固,屢攻不下。王賁乃引黃河、大溝之水灌大梁。經三個月,大梁城崩壞,魏王假出降。王賁殺魏王,滅魏。秦在魏國東地設碭郡。五、秦滅楚*秦破滅趙、韓、魏、燕四國以后,中原北部局勢已定,于是掉轉矛頭南下攻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欲滅楚,問青年將領李信伐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答需20萬。秦王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秦王政以為王翦已老,李信“果斷壯勇”,遂命李信及蒙恬為將,率20萬大軍伐楚。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蒙恬攻輿(今河南沈丘縣南),大敗楚軍。李信又破鄢郢,在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會合蒙恬軍。楚將項燕乘秦軍戰勝后放松戒備,跟蹤反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損失慘重,退出楚境。次年,項燕擁立昌文君為楚王,在淮南反秦。本來,楚國已同秦約定,獻長沙以西土地求和,現在乘勝向秦南郡進攻。
秦王見李信大敗,親自到頻陽(今陜西富平縣)請已告老還鄉的老將王翦復出,率60萬大軍,以楚背約為借口,大舉伐楚。公元前224年,王翦率軍到達陳地以南的平輿一線,即停止前進,構筑堡壘,堅壁不戰。
楚將項燕也堅守不戰,但楚王負芻數遣使令楚軍出戰,項燕被迫屢攻秦壘不破,乃引軍東去。王翦下令追擊,大敗楚軍,在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殺楚將項燕。接著,王翦令秦將蒙武率兵略定楚淮北,而自率大軍直搗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公元前222年,王翦陸續平定了楚國江南地,降服了百越,在楚地設置九江、鄣、會稽三郡,楚國滅亡。
秦滅齊
齊作為東方大國,其時是齊王建在位。他是位昏庸的君主,在秦“遠交近攻”政策的影響下,坐視秦翦滅趙、韓、魏、燕、楚五國,既不救援各國,也不修戰備自強。公元前222年,秦既滅楚,又轉向北擊滅燕代。次年,王賁率軍由燕南下入齊,大舉進攻臨淄。齊王建聽信齊相后勝計,不戰而降,秦虜齊王建。王賁分兵略定齊地,齊滅亡。秦王政即位后,君臣即籌劃統一天下大計。秦王政親政以后,就發動了統一中國的戰爭。經過20余年的努力,終于吞并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秦的統一中國,標志著中國舊的奴隸制度的解體和新的封建制度的誕生。從此,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在東方出現了。
延伸閱讀:
1.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后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姓趙氏,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帝。前247年,秦王趙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歲的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王趙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過,與漢武帝并稱為“秦皇漢武”。
2.秦兵馬俑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并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俑、鎧甲俑、跪射俑、騎兵俑、武士俑、車兵俑、(馭手,兵士)弓弩俑、馬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