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丘處機是怎樣的
丘處機,金庸筆下《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重要人物之一。師王重陽,和其它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被稱為長春真人。可武俠小說中的“長春真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那么歷史上的丘處機是怎樣的?
人物簡介
丘處機,1148年(農歷正月初九日)生于山東登州棲霞,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向往修煉成“仙”,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煉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
丘處機19歲出家寧海昆崳山(今牟平東面,文登境內),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游,途中病逝于汴梁城,彌留之際囑咐說:“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丘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迅速長進。和其它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創立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去世后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后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市)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
邱長春真人是“萬里赴詔,一言止殺,悲天憫人”的道教全真龍門開創祖師,在學術界有不少人對他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撰文予以評價。尤其是在對他思想評價的認識上,各有說法。
三教合一
出生于山東棲霞縣濱都村的丘處機,幼敏而強記,博而高才。時南宋高宗稱巨納貢于金。黃河流域及蘇北,皖北皆在金人鐵蹄蹂蹦之下。中原失主,戰禍不息,民不聊生。宋孝宗乾道二年,即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十九歲的邱長春在此境遇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以超塵俗之見,另辟人生蹊徑,于是入牟平嵐箭山學道。盟年聞全真教主王重陽在寧海州城傳道,“遂竭蹂而往,摳衣請教”(《金蓮正宗記》),重陽真人大器之一長春乃拜為師。
重陽祖師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應武舉,易名德威,字世雄。陜西咸陽人,出身豪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眼看山河破碎,卻又無能為力,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遁身于道門。在金大定七年(1167年)夏,離陜東游山東,閏七月到達寧海,遇馬鈺、孫不二夫婦,遂筑庵居之,開始創立“全真教”。其旨以“識心見性、澄心誠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
《全真清規》云:“祖師設教,仙圣度人,開大乘之門徑,通眾妙之要津,伸歸元而造理,警忘心以全真,貴思心于清靜,務圓性于樸淳”。主張三教合一,意在民族文化不致泯滅。教人誦習《道德徑》、《般若心經》、《孝經》(《甘水仙源錄》)。《全真祖師碑》稱:“凡立教必以三教名之”。
至大定九年貢陽祖師先后共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名得意弟子。這七位弟子為全真教的廣泛傳布建立了功勛,后來人們尊他們為七真。
長春真人隨重陽祖師在山東活動二年多,隨后南游汴梁,歲月既久,道心愈堅。后重陽羽化,長春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等護樞歸終南山,葬重陽于故鄉,四人廬墓禮畢而后別,長春真人乃入皤溪穴居,以待隨緣行事,濟世救民。《甘水仙源錄》記他此時“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策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七年,繼而隱隴州龍門山六年”。
長春真人直接繼承了王重陽三教合一的思想,闡揚全真旨意。睹塵世之災難,悟人生之真諦,認為先圣所示之大道,各有旨趣而一理相貫,不相違逆。他曾說:“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圣古今同”(《磻溪集》卷一)。三教大道,皆可救世,適時而用,只是世人執迷不悟,自造憂患。在處世上,他說“和光同塵隨是非,化聲相待無相潔”,然而“達士隨方化有情”(《磻溪集》卷三),就是說達士無除暴懲惡之權,只宜隨緣說法,方便行事,弘揚教化,引人向善而已。雖然“眾人皆不悟,三教莫能規”(《磻溪集》卷四),而長春真人仍致力干“建德隨方料物宜,因時設教從人樂”(《磻溪集》卷三)。真人年逾七旬,西游萬里,度化成吉思汗戒殺。
人物評價
在充分肯定丘處機歷史功績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他還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例如他的濟世安民思想與實踐活動,雖然對元統治者施行某些緩和民族矛盾的政策有一定影響,但卻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狀況。他利用蒙元統治者賦予全真教的特權,雖一時拯救了許多無以為生的貧苦農民,但對元朝統治下的廣大人民的幫助仍是杯水車薪,顯得軟弱無力。從本質上說,丘處機仍是一位虔誠的宗教領袖,他的所作所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宣傳和推廣其教派服務的。
宗教在金元時期是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其統治的重要工具,不可能真正為勞苦大眾服務。再者全真教本身也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它的宗旨與活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與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也就決定了丘處機在當時所能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