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僅限于晉語、閩方言有此稱呼),中國傳統面食,以面粉和水發酵后蒸制而成,外形通常是半球形、長方體,大小從直徑4厘米左右到直徑15厘米左右均有。那么饅頭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饅頭人頭狀是諸葛亮發明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到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諸葛亮與饅頭有著怎樣的關系?諸葛亮,饅頭的發明者也。
對此,《三國演義》有類似描述:“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三國演義》為小說,不足為據。我們來看看真實史料如何說。
《事物紀原》記載:“稗官小說云: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后人由此為饅頭。”
史上,諸葛亮、孟獲都確有其人,諸葛亮家喻戶曉,無需多言。孟獲系蜀漢時建寧(今云南曲靖)人。彝族首領。劉備死后,孟獲曾和建寧豪強雍闿起兵反蜀,數為諸葛亮所敗,曾被七擒七縱,后仕蜀,為御史中丞。
綜上所述,饅頭起源于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為諸葛亮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后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
晉以后,饅頭曾一度又被稱之為“餅”。據《名義考》,凡以面揉水為劑,中間有餡者,都稱為“餅”。“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南宋盛行豬肉饅頭 仁宗饅頭包珠寶
唐之后,饅頭的個頭開始縮水,不再是巨無霸形象,漸漸變得嬌小起來。稱謂眾多,比如“玉柱”、“灌漿”等。
但饅頭的人頭形狀是在走入民間成為食用點心后,才有了改變的,元代時,已有了類似后世開花饅頭的“煎花饅頭”。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煎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依次入料鹽醬拌陷包饅頭,用胭脂染花”。由此可知,饅頭形狀不僅不再是單一的人頭形,最初的饅頭還是包陷的,曾經歷了一個由包陷到實心的演變過程。
因此,唐宋之后的饅頭因包有餡,又被稱作“包子”。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記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饅頭別名。”南宋最為盛行的是豬肉饅頭。不過據說仁宗所賜饅頭包的不是豬肉餡,而是珠寶。
后來,饅頭的種類越來越多,《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多種饅頭,并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捻尖饅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爾下蟲)(熟餡,春前供)。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明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說到這,有必要提到的是,饅頭不管有餡無餡,一直是祭供時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到清代,“饅頭”“包子”始分家,但南北方對“饅頭”“包子”的稱謂各異: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卻有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為“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咸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