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資料
風箏是由古代中國人發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合的風箏的資料。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 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公元前190年, 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 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 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后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游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 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后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后,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 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 風箏”。
風箏與軍事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770-221BC)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制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制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帶上火藥用作戰爭進攻的武器。
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墨家創始人,也是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在鷂子里唱楚地思鄉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四面楚歌",所謂"征人一夜盡望鄉",軍無斗志,于是項羽大敗。
古代風箏,曾被用于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并裝置竹哨弓弦,于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于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并于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煉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后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并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并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與娛樂
唐代(618-907)建立后,由于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措施,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全面發展的時期。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而節日的盛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作為一直被用于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在唐代清明時節,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采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從五代(907-960)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 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做風箏了。
宋代(960-1279),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之所以成為發展階段,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作中的一種題材。當時由于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于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制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代(1368-1911)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并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