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華盛頓的生平簡介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tǒng),美國聯(lián)邦黨政治家,被美國稱為“國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喬治·華盛頓的生平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喬治·華盛頓的生平簡介: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是美國首任總統(tǒng)(1789-1797),美國聯(lián)邦黨政治家,美國獨立戰(zhàn)爭大陸軍總司令,開國元勛,被美國稱為“國父”,美國獨立戰(zhàn)爭大陸軍總司令,為美國的締造建立了豐功偉績,在他主導下發(fā)布的《獨立宣言》是美國立國以來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在整個人類歷史中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痛斥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來平等,人們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力。
喬治·華盛頓畢生未進大學學習,但注意自學,使自己具備了突出的才干,早年當過土地測量員,1752年,成為維農(nóng)山莊園的主人,曾參加七年戰(zhàn)爭,獲和銜,積累了軍事指揮的經(jīng)驗。
1758年當選為弗吉尼亞議員,翌年與富孀M.D.卡斯蒂斯結婚,獲得大批奴隸和60.75平方千米土地,成為弗吉尼亞最大的種植園主,在經(jīng)營農(nóng)場、手工作坊的過程中,華盛頓飽嘗了英國殖民當局限制、盤剝之苦。
1774年和1775年,先后作為弗吉尼亞議會的代表出席第一屆、第二屆大陸會議。
1775年7月3日,華盛頓就任大陸軍總司令,他把一支組織松散、訓練不足、裝備落后、給養(yǎng)匱乏,主要由地方民軍組成的隊伍整編和鍛煉成為一支能與英軍正面抗衡的正規(guī)軍,通過特倫頓、普林斯頓和約克德等戰(zhàn)役,擊敗英軍,取得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
1783年《巴黎和約》簽訂,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他拒絕了一些同僚慫恿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于同年12月23日遞交辭呈,解甲歸田。
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憲會議,美國憲法,并在1789年,他經(jīng)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了許多持續(xù)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tǒng),在兩屆任期結束后,他也自愿地放棄權力不再續(xù)任,之后他便再次恢復平民生活,隱退在弗農(nóng)山莊園。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從華盛頓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個國家的縮影,華盛頓始終被學者排名為最偉大的美國總統(tǒng)之一。
1、早年經(jīng)歷
喬治·華盛頓1732年生于美國弗吉尼亞的威克弗爾德莊園,他是一位富有的種植園主之子,20歲時繼承了一筆可觀的財產(chǎn)。
1753年到1758年期間華盛頓在軍中服役,積極參加了英法在東海岸的戰(zhàn)爭,從而獲得了軍事經(jīng)驗和威望;1758年解甲回到弗吉尼亞,不久便與一位帶有兩個孩子的富孀——瑪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結了婚(他沒有親生子女)。
華盛頓在隨后的十五年中經(jīng)營自己的家產(chǎn),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選為弗吉尼亞的一位代表去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時,就已經(jīng)成為美國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
華盛頓不是一位主張獨立的先驅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他是一位代華盛頓為首都奠基的儀式表)卻一致推選他來統(tǒng)率大陸部隊,他軍事經(jīng)驗豐富,家產(chǎn)萬貫,聞名遐邇;他外貌英俊,體魄健壯(身高6英尺2英寸,約188cm),指揮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堅韌不拔的性格使他成為統(tǒng)帥的理所當然的人選,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他忠誠效勞,分文不取,廉潔奉公,堪稱楷模。
華盛頓于1775年6月開始統(tǒng)率大陸軍隊,緣于他在英法七年戰(zhàn)爭中曾在英軍服役取得了一些軍事經(jīng)驗,軍隊退役后擔任了15年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他在戰(zhàn)爭開始前曾主張在英國統(tǒng)治下北美自治,希望破滅后極力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主張實現(xiàn)民族獨立。
到1797年3月第二屆總統(tǒng)任期,1780年期滿,他的最有意義的貢獻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1799年12月在弗吉尼亞的溫恩山,他在家中病逝。
2、法印戰(zhàn)爭
在華盛頓22歲的時候,華盛頓無意間成為了法國印地安人戰(zhàn)爭(French and Indian War)的導火線之一,這場殖民地所參加的第一場戰(zhàn)爭起源于1753年,法國人開始在當時屬于弗吉尼亞州領土的俄亥俄谷地(Ohio Country)建立許多堡壘,這是法國人的戰(zhàn)略之一。
法國人得到當?shù)卦∶竦闹С郑噲D阻止英國人繼續(xù)向西擴張他們在美州的殖民地,并阻擋殖民地內的英國軍隊,維吉尼亞州的總督是羅伯特·丁威迪(Robert Dinwiddie),當時擔任的華盛頓替他向法國指揮官遞交了最后通牒書,要求法國人離開,華盛頓將過程透露給當?shù)氐膱蠹垼惨虼顺蔀閭髌嫒宋铮▏司芙^撤離,因此在1754年,丁威迪派遣了剛升遷的華盛頓率領維吉尼亞第一軍團,前往俄亥俄谷地攻擊法國人。
華盛頓率領軍隊伏擊了一隊由法裔加拿大人組成的偵查隊,在短暫的戰(zhàn)斗后,華盛頓的印地安人盟友Tanacharison族人殺害了法國指揮官Ensign Jumonville,接著華盛頓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為Fort Necessity的堡壘,但在數(shù)量更多的法軍和其他印地安人部隊進攻下,這座堡壘很快便被攻陷,他也被迫投降。
投降時華盛頓簽下一份承認他“刺殺”了法軍指揮官Jumonville的文書(因為這份文書用法文寫成,華盛頓根本看不懂),
而這份文書導致了國際間的事變,成為法國印地安人戰(zhàn)爭的起因之一,這場戰(zhàn)爭也是七年戰(zhàn)爭的一部分。
華盛頓稍后被法國人假釋,在同意一年之內不返回俄亥俄谷地后被釋放。
華盛頓一直渴望加入英國軍隊,當時殖民地的居民都對此不感興趣,他在1755年終于等到機會,當時英軍發(fā)動遠征,試著重新奪回俄亥俄谷地,遠征行動在莫農(nóng)加希拉河戰(zhàn)役(Battle of the Monongahela)中遭受災難性結果,相當不可思議的,華盛頓的外衣被四發(fā)子彈擊穿,但他仍毫發(fā)無傷,同時他冷靜的在炮火中組織軍隊撤退。
在維吉尼亞州,華盛頓成了英雄人物,雖然戰(zhàn)爭的重心已經(jīng)轉移到別處,他繼續(xù)領導了維吉尼亞第一軍團好幾年,在1758年,他隨著John Forbes展開另一次遠征,成功的將法軍驅離了Duquesne堡壘。
華盛頓最初軍事生涯的目標是希望成為正規(guī)的英軍軍官—而不僅是殖民地民兵的軍官,但他一直未獲升遷,因此他在1759年辭去了軍職,并與馬莎·丹德里奇·卡斯蒂斯結婚,她是一名已經(jīng)育有兩個小孩的富有寡婦,華盛頓和她一起扶養(yǎng)這兩個小孩:約翰·帕克·卡斯蒂斯和馬莎·帕克·卡斯蒂斯,稍后他還扶養(yǎng)了她的兩名孫子女,但華盛頓從沒有自己血親的小孩,新婚后他們搬到弗農(nóng)山居住,過著紳士階級農(nóng)夫和蓄奴主的生活,他并當選了維吉尼亞當?shù)氐南伦h院議員。
3、美國獨立戰(zhàn)爭
在1774年華盛頓被選為弗吉尼亞州的代表前往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由于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政府關閉了波士頓港,而且廢除了馬薩諸塞州的立法和司法權利,殖民地在1775年4月于列克星頓和康科特與英軍開戰(zhàn)后,1776年,華盛頓穿著軍服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他是唯一一個這么做的代表,表示了他希望帶領弗吉尼亞民兵參戰(zhàn)的意愿,馬薩諸塞州的代表約翰·亞當斯推薦他擔任所有殖民地的總指揮官,并稱他擁有“擔任軍官的才能...極大的天份和普遍的特質”。
因為亞當斯了解到,確保南方的殖民地能與北部殖民地合作順利組成大陸軍團的最好方法,便是推薦一個南方殖民地人士擔任總指揮官,華盛頓在1776年6月15日經(jīng)由大會選舉無異議支持成為了總指揮官,雖然很舍不得離開心愛的維吉尼亞家園,華盛頓接受了指揮官職位,并宣稱“我不認為我能勝任這個指揮官的光榮職位,但我會以最大的誠意接受職位”。
華盛頓并宣稱除了必要的開支外,不須付給他任何額外報酬,就這樣,華盛頓于7月3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擔任了全殖民地軍隊的總指揮官。
華盛頓在1776年進攻波士頓,利用稍早在提康德羅加堡壘所奪取的火炮陣地,得以俯瞰整個波士頓港,最后將英軍逐出了波士頓,英軍指揮官威廉·何奧(William Howe)下令英軍撤回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前往紐約市,預期英軍將發(fā)動攻勢,擁有壓倒性軍力的英軍于8月展開了攻勢,而華盛頓所率領的撤退行動卻相當笨拙,幾乎全軍覆沒。
他也在8月22日輸?shù)袅碎L島戰(zhàn)役(Battle of Long Island),不過得以撤退大多數(shù)的軍隊回到大陸,在接下來又輸?shù)袅藥状螒?zhàn)役,使得軍隊倉卒混亂的撤離了新澤西州,此時美國革命的未來岌岌可危。
在1776年12月25日的晚上,華盛頓杰出的指揮重整旗鼓,在這場特倫頓戰(zhàn)役(Battle of Trenton)中,他在嚴寒的圣誕之夜借助漁民的幫助領導不足三千人的美軍偷渡浮冰的特拉華河,突襲黑森雇傭軍(Hessian)的兵營,并接著在1777年1月2日的晚上向查理斯·康沃利斯(Charles Cornwallis)率領的英軍發(fā)動突襲,這次奇襲振奮了支持獨立的殖民地陣營的士氣。
在1777年夏天,英軍發(fā)動了三路并進的攻勢,一路由約翰·伯戈因(John Burgoyne)率領從加拿大向南進攻,一路由威廉·何奧率領攻擊當時殖民地的首都費城,而華盛頓撤往南方,卻在9月11日的布蘭迪萬河戰(zhàn)役(Battle of Brandywine)中遭受慘敗,為了擊退英軍而發(fā)動的日耳曼敦戰(zhàn)役(Battle of Germantown)則因為濃霧和軍隊的混亂而告失敗,華盛頓和他的軍隊只得撤回環(huán)境惡劣的佛吉谷(Valley Forge)艱難的渡過冬天。
在1777年至1778年的冬天,是大陸軍(和政治上的革命運動也是)戰(zhàn)況及士氣最惡劣的時刻,大陸軍遭受了極大的戰(zhàn)損和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但華盛頓依然堅定著指揮軍隊,并持續(xù)向后方的殖民地大會要求更多補給,使大陸軍能克服寒冷的冬天,逐漸恢復士氣。
2月時一名曾服役于普魯士軍參謀部的軍官弗里德里希·馮·施托伊本(Friedrich von Steuben)前來佛吉谷,自愿幫忙訓練華盛頓軍隊,以使他們能在戰(zhàn)場上能和英軍相較量,施托伊本在佛吉谷的訓練改進了戰(zhàn)術和作戰(zhàn)紀律,大幅增進了殖民地軍的戰(zhàn)力,成為了殖民地軍得以擺脫烏合之眾狀態(tài)的分水嶺,在佛吉谷的訓練告一段落時,華盛頓的軍隊已經(jīng)煥然一新了。
華盛頓接著率領軍于1778年6月28日的蒙茅斯戰(zhàn)役(Battle of Monmouth)中攻擊從費城前往紐約的英軍,與英軍打成平手,但英軍分裂殖民地政府的企圖于是失敗了,由于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加上1777年于薩拉托加戰(zhàn)役(Battle of Saratoga)中擊敗了伯戈因率領的入侵英軍,情勢逐漸好轉,英軍顯然無法攻克整個新國家,因此法國決定正式與美國結盟。
1780年在1778年后英軍最后一次的試著分離殖民地,這次英軍集中于南方地區(qū),華盛頓的軍隊并沒有直接攻擊他們,而是前往駐扎位于紐約的西點(West Point)軍事基地,在1779年華盛頓命令5分之1的大陸軍展開沙利文遠征(Sullivan Expedition),對那些與英軍結了盟且常攻擊美軍前線堡壘的易洛魁聯(lián)盟的6個部落的其中4個發(fā)動攻勢,并沒有戰(zhàn)斗發(fā)生,不過至少摧毀了40個易洛魁村莊,使這些印地安人被迫永遠離開美國,遷徙至加拿大。
在1781年美軍以及法國陸軍和海軍一同包圍了康沃利斯在約克敦的軍隊,華盛頓迅速前往南方,于10月17日接掌指揮美軍和法軍,繼續(xù)圍城戰(zhàn)斗直到10月17日康沃利斯投降,10月19日,他接過了康沃利斯的投降寶劍。盡管英軍仍在紐約市和其他地點活動直到1783年,這場戰(zhàn)役成了獨立戰(zhàn)爭最后一場主要的戰(zhàn)斗。
接著在1783年,隨著巴黎條約(1783年)的簽署,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華盛頓解散了他的軍隊,并在新澤西州的洛基山(Rocky Hill)向追隨了他多年的士兵們發(fā)表了精采的告別演說,幾天后,英國人從紐約市撤退,華盛頓和殖民地政府重回城市,他于同一年的12月4日在紐約市發(fā)表了正式的告別演說。
應該指出的是,華盛頓的戰(zhàn)術并無特殊之處,既無開創(chuàng)性、也對軍事歷史毫無影響,而且他常在許多次戰(zhàn)役中都犯下大錯,但他仍被捧為戰(zhàn)爭英雄,因為支持他的人們認為,由于他所主張的革命概念,美軍也在戰(zhàn)爭中存活并持續(xù)戰(zhàn)斗,使得美國得以維持獨立持續(xù)至今。
華盛頓一直躲開與英軍直接的沖突,避免了美軍決定性的戰(zhàn)敗或投降,他相當了解美軍的弱點并且也限制了他們進行過于冒險的行動,并利用他勇敢的人格激勵軍隊,使他們能撐過漫長而艱難的戰(zhàn)爭。
華盛頓在戰(zhàn)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zhàn)略,如同古羅馬費比烏斯·馬克西姆斯(Fabius Maximus)在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持續(xù)的拖延敵人將能使英國人如同當年的漢尼拔一樣,“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很快英國人將會了解到繼續(xù)作戰(zhàn)只是浪費資源,他們只能追擊美軍進行混戰(zhàn),卻無法徹底捕捉到美軍的主力,華盛頓了解到這場戰(zhàn)爭將會經(jīng)由外交途徑取得勝利,而不是靠著士兵們。
4、交出軍權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向邦聯(lián)議會(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辭去了他在軍隊里總司令的職務,邦聯(lián)議會稍后并在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的議院召開了會議,這對于新生國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過程,建立了由平民選出的官員而不是由軍人來組織政府的先例,避免了軍國主義政權的出現(xiàn),華盛頓堅信唯有人民擁有對國家的主權,沒有人可以在美國借著軍事力量、或只因為他出生貴族而奪取政權。
華盛頓接著返回弗農(nóng)山的莊園,就在1783年圣誕節(jié)前夕那天的傍晚抵達家門,自從1775年因戰(zhàn)爭離開心愛的家園后,他都沒有機會返家過,在門口歡迎他的是他之前曾向其許諾過會在8年內返家的妻子,以及4個已經(jīng)能夠走路的孫子女,全都在他離家的這段時間出生,戰(zhàn)爭也帶走了他所扶養(yǎng)的繼子約翰的性命,于1781年在約克鎮(zhèn)的一次行軍里發(fā)燒過世。
當華盛頓離開軍隊時,他在大陸軍團里的最終頭銜是“和總司令”。
在1787年華盛頓主持了在費城舉行的制憲會議,他并沒有參與討論,但他的威望維持了會議的領導能力,并讓代表團能專注于討論上,在會議后他的威望使得包括維吉尼亞州議會在內的許多人相信這個會議的成果,而支持了美國憲法。
華盛頓的莊園廣達8000英畝(32平方公里),如同當時其他許多農(nóng)場主一樣,盡管擁有大量土地,華盛頓手上的現(xiàn)金卻不多,常常四處借貸,在后來他成為總統(tǒng)時,他甚至得借款$600元以搬家到紐約以接掌政務。
5、首任總統(tǒng)
華盛頓為首都奠基的儀式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并于1793年連任,他根據(jù)憲法和助手漢密尓頓的建議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組織機構精干的聯(lián)邦政府,頒布司法條例,成立聯(lián)邦最高法院。
他在許多問題上傾向于聯(lián)邦黨人的主張,但力求在聯(lián)邦黨和民主共和黨(民主黨)之間保持平衡,他支持.漢密爾頓關于成立國家銀行的計劃,確立國家信用,批準T.杰斐遜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礎。
為了緩和同英國的矛盾,1794年11月4日華盛頓派出首席法官J.杰伊與英國談判,簽訂杰伊條約,因有損于美國利益,遭反對。
1796年9月17日,他發(fā)表告別詞,表示不再出任總統(tǒng),從而開創(chuàng)美國歷史上摒棄終身總統(tǒng),和平轉移權力的范例。
次年,回到維農(nóng)山莊園,于1799年逝世。因對美國獨立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為美國國父。
6、退休和去世
自從1797年3月退休后,華盛頓帶著輕松的心情回到弗農(nóng)山,他在那里建立了蒸餾室,并成為了或許是當時最大的威士忌蒸餾酒制造業(yè)者,到了1798年便生產(chǎn)了11,000加侖的威士忌,獲得$7,500元的利潤。
在那一年里,由于戰(zhàn)爭逼近,為了警告法國,華盛頓被新總統(tǒng)約翰·亞當斯任命為美國陸軍的(在當時這是軍中最高的軍銜了),這只是象征性的任命,華盛頓并沒有真的服役。
接下來一年里,華盛頓染上了感冒,引起嚴重的發(fā)燒和喉嚨痛,并惡化為喉頭炎和肺炎,并在1799年12月14日去世,遺體葬在弗農(nóng)山當?shù)亍?/p> 相關資料介紹: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的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tǒng)”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了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tǒng)直到1797年。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zhàn)爭(French and Indian War)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后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了一些同僚慫恿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而回到了他在費農(nóng)山(Mount Vernon)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
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憲會議,制定了現(xiàn)在的美國憲法,并在1789年,他經(jīng)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了許多持續(xù)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tǒng)。在兩屆任期結束后,他也自愿地放棄權力不再續(xù)任。之后他便再次恢復平民生活,隱退在弗農(nóng)山莊園。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從華盛頓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個國家的縮影。華盛頓始終被學者排名為最偉大的美國總統(tǒng)之一。2006年,華盛頓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位。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華盛頓名列第27位(新版第26位),是該榜排位最靠前的美國人。
誠然,他決非是一位軍事天才,當然也決不能與亞歷山大和凱撒一類的相提并論。他的成功看起來似乎是由于同他對壘的英軍將領的出人意料的無能,另一半才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盡管如此,人們也許記得,當美軍將領遭遇慘敗時,華盛頓雖然也小有失利,但他堅持作戰(zhàn),終于贏得了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
雖然他的思想對于美國憲法本身影響不大,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對各州批準這部憲法卻起了重大的作用。當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反對新憲法,如果沒有華盛頓的支持,新憲法就不可能被采納。
美國有一位華盛頓這樣德才兼?zhèn)涞娜俗鳛榈谝蝗慰偨y(tǒng)是幸運的。翻開南美和非洲各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一個以民主憲法為伊始的新國家,墮落成為軍事專制國家也是易如反掌。華盛頓是一位堅定的領袖,他保持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但是卻無永遠把持政權的野心,既不想做國王,又不想當獨裁者。他開創(chuàng)了主動讓權的先例──一個至今美國仍然奉行的先例。
與當時的其他美國領袖如托馬斯·杰弗遜、詹姆斯·麥迪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等相比,喬治·華盛頓缺乏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無論在戰(zhàn)爭還是和平期間,他在行政領導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任何運動都不會達到目的。對美國的形成,麥迪遜的貢獻是重大的,而華盛頓的貢獻幾乎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
喬治·華盛頓在本冊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怎樣認識他給美國所帶來的歷史意義。要求一個當今的美國人對那種歷史意義做出不偏不倚的評價自然是困難的。
雖然美國在20世紀中葉具有甚至比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還要大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但是其政權也許不會象羅馬帝國那樣行之久遠。另一方面,美國所取得的技術成就有幾項將來也會被其他民族視為有重大意義的,這一點看來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飛機的發(fā)明和人類在月球上的登陸就代表了過去世世代代人們夢寐以求的成果;很難想象核武器的發(fā)明將來會被看成是無足輕重的成就。
既然喬治·華盛頓大體上可以和羅馬的奧古斯都·凱撒相媲美。如果說把華盛頓排得略低了一點兒,那主要是因為他比奧古斯都領導的時間要短得多,還有許多其他人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杰弗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對美國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華盛頓比亞歷山大大帝和拿破侖這樣的人物排得高些,因為他的功勞比起他們的來說是更加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