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
詹姆斯·麥迪遜,是美國第四任總統。曾領導進行第二次美英戰爭,保衛了美國的共和制度,為美國贏得徹底獨立建立了功績。他在1776年參加弗吉尼亞憲法的制定,在大陸的國會提供,并且是弗吉尼亞會議的一位領導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
政治生涯
麥迪遜連任兩屆總統,時間是從1809年3月4日至1817年3月4日。他擔任總統期間曾領導進行第二次美英戰爭,保衛了美國的共和制度,為美國贏得徹底獨立建立了功績。在麥迪遜任職的第一年,禁止美國與英國和法國進行交易;然后在1810年5月,審定的國會進行兩個交易,指導總統,如果兩者中任何一個將接受美國的中立的權利的意見,禁止與其它國家進行交易。拿破侖假裝答應。在1810年后期,麥迪遜與英國宣布非交往。
在國會包括亨利·克萊和約翰·卡爾霍恩的年輕的一組,"好戰分子",為一個更好斗的政策敦促總統。美國海員的英國強迫服役和貨物的扣押使麥迪遜不得不對壓力讓步。在1812年6月1日,他向國會宣戰。這八年是令人灰心和充滿困難的八年,美國在許多事情上都很不順利。這時,英美關系惡化,1812年美國對英宣戰,但由于美國沒有做好準備,戰況不佳。最后由于安德魯·杰克遜在新奧爾良取得的巨大勝利,才確保了美國人在這次戰爭中獲得勝利。1836年6月28日,麥迪遜在弗吉尼亞州的莊園中去世。
政治主張:
1.如果不受外部制約,任何既定的個人或群體都將對他人施加暴政。
2.所有權利聚集到同一些人手中,即意謂外部制約的消除。
3.如果不受外部制約限制,少數人將對多數人施加暴政。
4.如果不受外部制約限制,多數人將對少數人施加暴政。
5.對于非暴政共和的存在,至少有以下兩種必要條件:
6.避免所有權力集中在同些人手中,無論是一人、少數人抑或多數人,以及無論是以世襲、自封還是選舉。
7.必須對宗教加以控制,已制其無以采取不利之行動而損及公民利益,抑或損害社區的持久和凝聚的利益。
8.經常的普選將不會提供一種足以阻止暴政的外部制約。
9.如果要控制宗教以避暴政,那么必須通過控制宗教的后果來實現。
10.如果一個宗教由不足多數人組成,那么可實施立法機構中關于投票的共和原則來控制,換句話說多數人可以否決少數人。
11.如果選民在利益勢眾多的、廣泛的和多樣的利益,那么多數人的宗教的發展就能受限。
12.如果選民在某種程度有眾多的、廣泛的和多樣的利益,那么多數人的宗教就不大可能存在,如果有也無法像個統一體那樣行動。
人物評價:
詹姆斯·麥迪遜就是這樣一位理智領導者,再沒有人比這位來自于弗吉尼亞的立憲主義者更具有說服力地概括了權力制衡的策略。他清楚地認識到了美國人民正在形成中的需要,而且他的政治經歷以及他對政治文獻的研讀,也使他對人的本性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從一種沖突理論的角度,分析了美國的政治形勢—民眾政府向派系暴政的轉變趨勢,其結果必將是造成混亂、動蕩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