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
導讀: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臺后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
死因史書記載矛盾
《成祖本紀》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太宗實錄》云:(在燕兵攻陷京師后,建文帝)“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亦曰:“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
《補本》記載:“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詭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
《明史·建文皇帝本紀》:“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后骨以為上!”。
《明史·恭閔帝》敘述更相當混亂,稱:“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p>
由此,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中國歷史之謎,時隔600多年,至今仍未完全解除。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臺后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主要有:
自焚說: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后,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后,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并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尸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尸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后,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三清山入道說:據有學者考證,建文帝晚年化名詹碧云,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余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尸體是馬皇后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后,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游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后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后,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于皇駕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綜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有的學者認為,朱允炆并沒有死,而是走了后門,到了山中去做了和尚,紅崖天書就是他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