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的歷史評價
歸有光曾任南京太仆寺丞,曾擊退倭寇,世稱“震川先生”。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志》,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此外他在水利建設、藏書方面也有重要貢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歸有光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歸有光的歷史評價
王世貞最初因為文學觀點與歸有光相左而討厭他,后來卻又不得不佩服他,認為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相提并論。他在《歸太仆贊》中稱:先生于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于昌黎(韓愈)、廬陵(歐陽修)。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其晚達而終不得意,尤為識者所惜云。又作贊道:風行水上,渙為文章。當其風止,與水相忘。剪綴帖括,藻粉鋪張。江左以還,極于陳、梁。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
王錫爵在《歸公墓志銘》作銘說:秦、漢以來,作者百家。譬諸草木,大小畢華。或春以榮,或秋以葩。時則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經為質。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嘆,皆諧呂律。匪籩匪簋,烝肴有飶。造次之間,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請觀其書。
張岱在《石匱書》中評價道:歸熙甫、湯義仍(湯顯祖)、徐文長(徐渭)、袁中郎(袁宏道),皆生當王(王世貞)、李(李夢陽)之世,故詩文崛起,欲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熙甫親見王弇州主盟文壇,聲華烜赫,奔走四海。熙甫一老舉子,獨抱遺經于荒江虛市之間,樹牙頰相榰柱,不少下,其骨力何似!
錢謙益在《列朝詩集·震川先生小傳》中評價歸有光的詩文說:熙甫為文,原本六經,而好太史公書,能得其風神脈理。其于八大家,自謂可肩隨歐(歐陽修)、曾(曾鞏),臨川(王安石)則不難抗行。其于詩,似無意求工,滔滔自運,要非流俗可及也。又在《題歸太仆文集》中稱贊道:如熙甫之《李羅村行狀》、《趙汝淵墓志》,雖韓、歐復生,何以過此?以熙甫追配唐、宋八大家,其于介甫、子繇,殆有過之無不及也。士生于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與兩漢同流,不為俗學所澌滅,熙甫之功,豈不偉哉!
《明史·文苑傳》開篇介紹明代“文士”時提及歸有光說:歸有光頗后出,以司馬、歐陽自命,力排李、何、王、李……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
王鳴盛在《鈍翁類稿序》中,從散文發展的角度評價了歸有光的貢獻:明自永、宣以下,尚臺閣體;化、治以下,尚偽秦、漢;天下無真文章者百數十年。震川歸氏起于吾郡,以妙遠不測之旨,發其淡宕不收之音,掃臺閣之膚庸,斥偽體之惡濁,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東道學體,又不相沿襲,蓋文之超絕者也。
歸有光屬于哪個文學派別
歸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個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文道合一”的傳統。
中國明代中葉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間的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該派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因為擬古主義“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使當時的文學作品漸漸流于仿古、抄襲。
唐宋派散文成就超過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們的集子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婦的道學文章和應酬捧場的文字。
歸有光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作品。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作者把小屋命名為項脊軒,有紀念意義。“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借記物、事來表達作者的感情。擷取日常瑣事,通過細節描寫,來抒情言志。他的風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感情。此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過記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看了“歸有光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李斯的歷史評價
2.歷史上的陳朝
3.唐朝典故房謀杜斷
4.古代文學史方面論文